◎据介绍,今年一季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28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26%。
◎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保障能力持续增强,截至今年3月底,基本养老、失业、工伤3项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存7.18万亿元,基金运行总体平稳。
每经记者 李彪 每经实习记者 李宣璋 每经编辑 陈旭
4月27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举行2022年一季度网上新闻发布会,介绍一季度工作进展情况。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政策研究司司长、新闻发言人卢爱红在发布会上介绍,一季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28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26%。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基金运行总体平稳。
今年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人数高于2020年同期但略低于去年一季度的297万人,显示就业市场仍面临一定的压力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本月初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部署相关工作时提出,对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铁路运输等特困行业,在今年二季度实施暂缓缴纳养老保险费,并将已实施的阶段性缓缴失业和工伤保险费政策范围,由餐饮、零售、旅游业扩大至上述5个行业。
对此,中国劳动学会特约研究员苏海南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举措主要是考虑到疫情对这些行业的影响,希望通过政策稳企稳岗,进而保就业稳就业。
苏海南强调,“从目前全国多个地区反复受到疫情冲击的情况来看,疫情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很大,造成了不小的困难,我认为仅仅通过人社部这一个部门为企业减负的政策是不够的,要从更大的背景,从国民经济的层面去研究怎样平衡坚持动态清零与经济恢复发展的关系,统筹研究多方面共同发力,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苏海南认为,如果近期疫情依然反复并对国民经济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估计这类为企业减负的政策可能还会延长其持续的时间。
关于稳就业的下一步工作安排,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陈勇嘉表示,将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落实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努力完成全年就业目标任务。
陈勇嘉强调,人社部将全力促进重点群体就业。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聚焦困难问题,实施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城乡基层岗位募集计划,接续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和未就业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积极拓展就业渠道,扎实做好服务保障。
与此同时,要稳定农民工特别是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加强地区间劳务协作和信息对接,推进劳务品牌建设,实施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易地搬迁大型安置区就业帮扶行动。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健全就业援助机制,开发一批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
对此,苏海南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历年来都是就业的重点群体,并且今年在疫情反复的背景下显得更加突出。他建议,企业在人员更新换代时,其退休人员空出来的岗位可以尽可能考虑给到毕业生。农民工就业与疫情防控政策紧密相关,各地应该在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的前提下想方设法确保农民的零工经济。
卢爱红在发布会上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从7.88亿人、1.52亿人、1.9亿人,增加到今年3月底的10.3亿人、2.3亿人和2.8亿人。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保障能力持续增强,截至3月底,基本养老、失业、工伤3项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存7.18万亿元,基金运行总体平稳。
针对社会保障工作进展情况,人社部相关工作安排提出,各地要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代缴政策,推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法定人员全覆盖。做好长江退捕渔民和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工作,约17.2万重点水域退捕渔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按时足额发放各项社会保险待遇。
对此,苏海南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人社部特意提到“做好长江退捕渔民和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工作”,这些渔民和农民响应长江流域生态圈建设的要求进行退渔退地,国家相应地从政策层面确保他们的利益,落实国家责任,这是完全必要且合理的安排。
按照“加快推进居民服务‘一卡通’,优化社保公共服务平台功能,不断提升社保经办管理服务水平”的工作要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主任宋京燕在发布会上介绍,社保卡是国家在民生服务方面的基础性载体,近年来,人社部遵循“一卡多用、全国通用”的原则,按照出生、就业、失业、流动、退休等为主线,推进全业务进卡、线上线下用卡、全生命周期用卡,不断拓展居民服务“一卡通”功能,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更可靠、更充分的民生保障。
关于如何优化“一卡通”的便民服务,苏海南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其实可以借疫情减少线下面对面服务的这个特点,转危为机。
他举例说,可以在已有服务的基础上进行梳理,摸清哪些项目可以由线下转为线上,待梳理清楚后,对线上办理的项目进行扩充,这样也有助于让居民更能感受到服务水平的提升。
封面图片来源:新华社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