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中国华融就走出了2020年的“千亿巨亏”泥潭,实现扭亏为盈。
◎此次权益变动后,财政部将持有公司的股比为24.76%;中信集团将持有公司的股比为26.46%,成为公司的第一大股东。
每经记者 涂颖浩 每经编辑 陈星
3月29日,中国华融发布了2021年业绩报告。年报显示,该公司2021年实现收入总额930.67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23.4%;净利润19.86亿元,其中,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79亿元。
这意味着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中国华融就走出了2020年的“千亿巨亏”泥潭,实现扭亏为盈。
与此同时,中国华融还公告称,为优化国有金融资本布局,该公司股东财政部拟将其持有的公司24.07亿股内资股(占该公司已发行总股份的3%)向中信集团增资。此次权益变动后,财政部将持有公司的股比为24.76%;中信集团将持有公司的股比为26.46%,成为公司的第一大股东。
中国华融业绩报告显示,2021年公司收入总额930.67亿元,同比增长23.4%;净利润19.86亿元,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79亿元,去年同期亏损;基本每股收益0.01元。
具体来看,不良资产经营分部实现收入总额517.48亿元,较上年减少14.3%,实现税前利润72.06亿元,较上年增长135.4%;其中,收购处置类业务已实现收入83.96亿元,较上年增长1.8%;债转股业务实现收入68.61亿元,较上年增长140.7%。资产管理和投资分部子公司减亏,实现收入总额143.79亿元,较上年增长225.0%,税前亏损52.44亿元,较上年减亏93.3%。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实际上在中国华融2021年中期报告中,公司资本充足率、杠杆率等多项监管指标未达到监管机构的最低要求。但随后通过引战增资募集资金420亿元,补充其核心一级资本。
年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公司的资本充足率为12.95%、杠杆比率为14.20:1,已达到监管要求。
对于仅用一年时间即“光速”走出千亿亏损泥潭,此前中国华融在正面盈利预告中解释称,主要原因有两点:
首先是不良债权资产业务主动调整经营策略,加大资产盘活和现金回收,继续保持了稳定的收入贡献。收购处置类业务加快周转,已实现收入同比增长。收购重组类业务资产规模和收入稳中有降。市场化债转股等股权类业务优化资产布局,公允价值随资本市场同步上升,部分权益类投资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其次则是2020年度,中国华融对存量风险资产进行全面审视、评估及减值测试,当期确认了大额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信用减值损失和其他资产减值损失,对当年经营业绩造成了非常重大的影响。但本年度无该等因素影响。
同日,中国华融还公告称,为优化国有金融资本布局,公司股东财政部拟将其持有的公司24.07亿股内资股(占该公司已发行总股份的3%)向中信集团增资。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2021年12月30日中国华融完成了内资股及H股的非公开发行,发行股份数量为411.76亿股,发行价格为人民币1.02元每股。发行完成后,财政部对中国华融的持股比例由57.02%稀释为27.76%,但仍居第一大股东;中信集团、中保融信基金也跻身主要股东,持股比例分别达23.46%、18.08%。
此次权益变动后,财政部将持有公司的股比为24.76%;而中信集团将持有中国华融的股比为26.46%,一跃成为公司的第一大股东。
谈及未来中国华融与中信集团的战略合作,中国华融总裁梁强在业绩会上表示,中信集团在金融和产业两大领域有非常强的市场竞争力,中信银行、中信证券、中信建投证券、中信信托等金融牌照子公司,都是各自细分领域的头部或龙头企业,在人才、产品、客户、渠道等各方面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中国华融“瘦身”后,尤其是转让金融牌照子公司完成之后,主业将更加突出,精力将更加聚焦。
“围绕问题资产、困境企业、危机救助、风险化解等功能优势和专业特长,我们将和中信集团的各板块、各机构形成较强的互补性和协同性,共同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的综合性全方位金融解决方案,共同完成好支持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的三大任务。”梁强指出。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500633869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