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黄辛旭 每经编辑 裴健如
近期,因“上游原材料供应不稳定”多款新能源车型宣布涨价。进入3月以来,已有近20家新能源车企超40款车型宣布上调售价。同时,原材料供应紧缺的压力也传导至动力电池制造企业及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的采购层面。
“车型涨价”和“高昂成本”的双重压力或将阻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笔者认为,“保证新能源产业链上游供应端安全”已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一,我国动力电池关键原材料目前依赖于海外市场供应,缺乏自主权。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数据,2021年,我国65%的锂原料需要进口,三元锂电池需要的镍、钴等稀有金属也多集中在海外。但是受疫情、生产工艺限制、劳动力短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海外锂资源供应主体澳大利亚的锂辉石矿和南美的盐湖提锂均出现供应不十分稳定的情况。加之相关国家对资源的收紧,最终可能会导致我国汽车产业出现供应不足的风险。
其二,我国虽然蕴藏着丰富的盐湖锂资源,供给在全球占比为22%,但国内盐湖由于受天气、技术等制约,产量增量较少,供给吃紧。
其三,当动力电池原材料供应紧张,其定价逻辑开始变为“市场供需决定价格”,进而可能会哄抬物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扰乱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秩序。
其四,在新能源汽车的高需求下,电池关键原材料的需求是成倍增加的,保障其供应的稳定和安全十分必要。
不过,新能源产业上游供应链很长,参与方众多,所以笔者认为,只有各方通力合作才可以支撑起我国新能源汽车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首先,国家需要从战略高度层面做好新兴能源产业的资源保障工作,加强对矿产资源和上游原材料的布局,做好本土锂资源的开发,掌握上游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关键原材料的定价权。
其次,上游原材料企业应该提升盐湖提锂的技术,合理加快锂、镍等资源的开发进度,加大力度保障稳定供应。
再者,动力电池制造商不能做“辛苦而不赚钱的组装工”,既要探索多元化的技术,实现原材料的高效利用,突破电池性能的技术瓶颈,也可以考虑通过收购、参股等投资方式深度绑定上游供应商,保障自身原材料长期稳定供应,并在价格上拥有更多话语权。
另外,退役电池回收也是重要的资源供给来源,主机厂、动力电池制造商等都应注重加强电池回收机制,提升电池回收技术。
最后,面对动力电池原材料紧缺引起的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相关部门要进行监督和打击,引导锂盐等价格理性回归。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500604370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