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李星 每经编辑 裴健如
3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
图片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官网
《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我国的氢能产业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我国要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万~20万吨/年,成为新增氢能消费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万~200万吨/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表示,从量上讲,可再生能源制氢量是可以满足燃料电池车辆使用的;从品质上讲,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纯度很高,能够满足燃料电池对氢纯度的高要求,可以完全避免加氢站、储氢瓶和燃料电池受腐蚀或中毒等问题。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年制氢产量约3300万吨,其中达到工业氢气质量标准的约1200万吨,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全球第一,在清洁低碳的氢能供给上具有巨大潜力。
“国内氢能产业发展态势总体良好,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备、储运、加氢、燃料电池和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在部分区域开展了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王翔表示。
据悉,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全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超过300家,集中分布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区域。
“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氢能产业仍然处于发展初期,面临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制度滞后等诸多挑战,需加强顶层设计,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王翔认为。
《规划》也提出,总体看,我国氢能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相较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制度滞后,产业发展形态和发展路径尚需进一步探索等问题和挑战。同时,一些地方盲目跟风、同质化竞争、低水平建设的苗头有所显现。
除明确“十四五”时期氢能产业发展目标外,《规划》还提出,到2030年,我国要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产业布局合理有序,可再生能源制氢广泛应用,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到2035年,我国要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对能源绿色转型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为加快推进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围绕氢能“制、储、输、用”各关键环节,以及氢安全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提出四方面任务:一是构建氢能产业创新体系;二是推动氢能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稳步推进氢能示范应用;四是完善政策和制度保障体系。
同时,为推动各项目标和重点任务顺利完成,《规划》也提出了保障措施,要求建立氢能产业发展部际协调机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坚持以规划为引领,聚焦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大问题,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形成“1+N”政策体系,推动各项规划任务贯彻落实;优化财政金融支持,稳步开展试点示范,及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并逐步推广;切实抓好督导评估,确保氢能产业阶段性目标和整体战略任务落地落实。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