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段思瑶 每经编辑 裴健如
3月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并提出减税降费、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等政策,对包括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内的实体经济加大支持力度。
政府工作报告内容释放了深挖市场潜力的信号,但当前新能源汽车在使用过程中的动力电池热失控问题、汽车产业芯片供应短缺等问题依然突出。在“缺芯少电”的背景下,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该往什么方向走?长城汽车在其中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围绕上述热点话题,对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进行了专访。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电池热失控防护技术应成标配
一直以来,动力电池起火燃烧事故是横亘在新能源汽车普及道路上的“绊脚石”。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784万辆,全国范围内约发生3000起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其中,动力电池相关的安全事故占据很大比重。
这意味着,防止动力电池热失控,提高动力电池安全性能,已经迫在眉睫。“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安全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做好热失控防护。”王凤英表示。
此前,车企和动力电池企业对出现热失控的电池往往采取防护以及封堵的方式,但由于单个电芯储存的能量很大,如果采用封堵的防护方式,当热量达到一定程度后,极易造成相邻电芯和相邻模组发生热失控。
目前,包括大禹电池等已经可以做到在电池发生热失控时,采取热源隔断、双向换流、热流分配、定向排爆、高温绝缘、自动灭火、正压阻氧、智能冷却等手段,以保障电池“不起火、不爆炸”。
“即便成熟的动力电池热失控防护技术已经推出,但推广、应用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王凤英说,由于业内认识不足,新技术推广应用不及预期,另外在相关技术出现之前购车的用户,也不能享受到这些前沿安全技术的保护。
王凤英认为:“应由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规划,推动动力电池热失控防护技术的应用,助推其成为新能源汽车出厂的必备配置,同时逐步对存量新能源汽车标配动力电池热失控防护技术。”
3月芯片供应紧张情况好转
从去年以来,长城汽车深受芯片短缺困扰。根据最新销量数据,2月,长城汽车销售新车约7.08万辆,同比下滑20.5%。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了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生产的车身电子稳定系统(ESP)供应不足的影响。
据悉,博世是长城汽车主力车型ESP配置的独家供货商。当前,长城汽车正在积极推进博世总部及芯片供应商共同制定产量提升方案,力争快速解决零部件供应问题。
“目前,长城汽车正主动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应对,包括加速芯片产业布局、强化零部件领域体系力建设、扩大全球采购等,力争快速解决交付问题,3月份供应紧张情况会有好转。”王凤英告诉记者。
在芯片持续短缺下,国家愈发重视半导体行业发展,包括长城汽车等企业也加速芯片产业布局。但在王凤英看来,由于车规级芯片研发周期长,设计门槛高,资金投入大,目前中国芯片企业造车规级芯片意愿低,未能实现该领域的自主可控。对此,她建议,短期优先解决“缺芯”问题,中期完善产业布局,实现自主可控,并构建产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长期机制,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在“缺芯少电”背景下,王凤英预判:“短期内行业将出现产能受限,成本压力加大等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
海外市场产品将与国内同步
受多重不利市场因素影响,长城汽车尽管产能受限,但仍将在2022年按照既定规划推出新品。
“除了已经上市的摩卡DHT-PHEV,2022年,哈弗酷狗、欧拉芭蕾猫、欧拉朋克猫、欧拉闪电猫、坦克500等新产品,也将陆续上市。”王凤英告诉记者,未来,长城汽车海外市场产品将实现与国内同步,根据区域特点和需求针对性研发,实现以快打慢,以新打旧,用智能化的新品建立品牌认知。
官方数据显示,今年2月,长城汽车海外市场销量为6037辆。目前,长城汽车已在海外上市哈弗H6 HEV、哈弗JOLION HEV、欧拉好猫等新能源车型,接下来更多搭载柠檬混动DHT等核心技术的新车型将在海外市场相继上市。
此前,长城汽车通过收购、自建等形式,相继实现俄罗斯图拉工厂、泰国罗勇府工厂等投产。按照东盟市场“4+4”战略布局,2022年长城汽车将在泰国、文莱、老挝、缅甸四个市场的基础上,启动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新加坡的常态化运行。
除了海外市场,过去一年长城汽车在国内市场也快速扩张产能,相继接盘原众泰临沂生产基地、收购江西上饶的汉腾汽车二期工厂和湖北大冶的汉龙汽车工厂。在谈及接下来长城汽车是否在国内外市场继续会有兼并重组的计划时,王凤英坦言:“长城汽车的发展将优先立足现有产能,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加大对纯电动技术的研发投入。”
同时,她建议,鼓励符合条件的优势企业兼并重组产能利用率低或特别公示企业,通过升级改造为智慧工厂的形式充分对现有产能进行开发利用。对闲置资源、产能利用率低,但具备一定市场基础、拥有改造升级条件以及集群优势突出的生产项目,建议由当地政府主导,主动引进有实力车企落户并在资金、政策等方面进行资源倾斜,以盘活产能、带动经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