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明确,要深入推进碳达峰行动,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在国家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峰。
◎《意见》提出,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加快煤炭减量步伐,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
每经记者 李彪 每经实习记者 蔡智超 每经编辑 陈旭
10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攻坚战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主要目标以及具体措施。
《意见》明确,到202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1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5%,地表水Ⅰ-Ⅲ类水体比例达到85%,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达到79%左右。
重污染天气、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意见》特别强调将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加快发展气候投融资,在环境高风险领域依法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强化对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
在这次印发的《意见》中,碳达峰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意见》明确,要深入推进碳达峰行动,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在国家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峰。统筹建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建设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序扩大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并纳入全国统一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另一方面,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也是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手段与措施之一。
《意见》提出,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加快煤炭减量步伐,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煤炭消费量分别下降10%、5%左右,汾渭平原煤炭消费量实现负增长。
《意见》强调,原则上不再新增自备燃煤机组,支持自备燃煤机组实施清洁能源替代,鼓励自备电厂转为公用电厂。坚持“增气减煤”同步,新增天然气优先保障居民生活和清洁取暖需求。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重点区域的平原地区散煤基本清零。有序扩大清洁取暖试点城市范围,稳步提升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水平。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在这一过程中非化石能源比重的提高对推动整个能源结构的调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调整能源结构不但能够降低碳排放,同时还能实现从源头上大幅减少污染,甚至实现源头零排放。
图片来源:新华社
《意见》从“海陆空”三个维度对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相关部署。
在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方面,《意见》提出,着力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聚焦秋冬季细颗粒物污染,加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和污染治理力度。科学调整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范围,构建省市县三级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体系,实施重点行业企业绩效分级管理,依法严厉打击不落实应急减排措施行为。到2025年,全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
同时,《意见》还提出,着力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并加强大气面源和噪声污染治理。
在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方面,《意见》提出,持续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统筹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市和乡村,系统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加强农业农村和工业企业污染防治,有效控制入河污染物排放。
2022年6月底前,县级城市政府完成建成区内黑臭水体排查并制定整治方案,统一公布黑臭水体清单及达标期限。到2025年,县级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力争提前1年完成。
《意见》还提出,持续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着力打好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巩固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着力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和强化陆域海域污染协同治理。
在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方面,《意见》提出持续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注重统筹规划、有效衔接,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基本消除较大面积的农村黑臭水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和农膜回收行动。
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0%,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3%,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意见》强调,要深入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有效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强新污染物治理和强化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
《意见》要求,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健全生态环境经济政策,并将完善生态环境资金投入机制。
《意见》提出,将扩大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完善绿色电价政策。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加快发展气候投融资,在环境高风险领域依法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强化对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
要加快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全面实施环保信用评价,发挥环境保护综合名录的引导作用。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推动长江、黄河等重要流域建立全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健全森林、草原、湿地、沙化土地、海洋、水流、耕地等领域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意见》同时指出,各级政府要把生态环境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把生态环境资金投入作为基础性、战略性投入予以重点保障,确保与污染防治攻坚任务相匹配。加快生态环境领域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加强有关转移支付分配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相衔接。综合运用土地、规划、金融、税收、价格等政策,引导和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领域。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去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生态环境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也提及要将生态环境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在去年年底生态环境部举行的月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时任生态环境部综合司司长徐必久也曾表示,这些年,国家在财政支出方面,把生态环保、绿色发展作为重要的领域,投入每年都在增加。
封面图片来源:新华社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