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国内微生物产业短板在哪?中国微生物学科带头人:钱不缺了,缺的是这些

    每日经济新闻 2021-06-07 21:15

    ◎观点集锦1:我国从很早以前就开始做相关的研究开发,但以前形成的产品确实比较少。其中一个原因不是我们没有自己的菌株,而是不能把自己的菌株形成一个产品,这里面涉及到技术和产业协作的问题。

    ◎观点集锦2:现在不是企业资助少、国家资助少,但钱变成知识是需要时间的。目前不是缺经费,而是缺时间、缺人。

    每经记者 陈星    每经编辑 文多    

    早在2016年,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预言《2017十大医疗创新科技》时,其中“利用微生物组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领域”就高居榜首。这表明全球已掀起微生物研究的新热潮且取得瞩目成绩,同时在市场潜力与应用前景方面,微生物组学将焕发无限生机。

    从2017年底开始,我国也陆续启动微生物计划,这催生了微生物科学研究的繁荣和大量应用成果的转化。但在全球微生物组相关研究与产业化热度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我国在微生物治疗和药物研发方面仍存短板。

    在近期召开的2021中国肠道大会上,《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了微生物学科带头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双江,以及北京大学医学部博雅特聘教授姜长涛。

    图片来源:摄图网

    谈我国微生物产业发展:基础研究不落后,差距在产业化上

    NBD:外界有一种说法,认为我国的益生菌行业起步较晚,好的菌株仍然在国外,您怎么看待这一说法?

    刘双江:益生菌的研究分为很多步骤,包括:分离培养,把菌种养活了;知道特定的某菌种确实安全有效;第三步,就是看能不能把好的菌培育出来形成一个产品,使其产业化。

    我国从很早以前就开始做相关的研究开发,但以前形成的产品确实比较少。其中一个原因不是我们没有自己的菌株,而是不能把自己的菌株形成一个产品,这里面涉及到技术和产业协作的问题。

    姜长涛:从菌株的临床应用来说,从已知的菌株到真正应用到临床,关键是要进行RCT试验(指随机临床对照试验),这个需要临床专家牵头,真正通过RCT试验证明可以治疗疾病,最终才能走到临床当中。这是一个从分离菌株到揭示功能的过程,再到市场,是一个全链条,需要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NBD:如果说我们国内的益生菌和国际上的还有差异,差异表现在哪里?

    刘双江:我们在从研究菌到开发成产品的过程中,确实还与国际存在一定差距。比如开发成产品后,菌的保质期等等(方面)。中国有很多好的菌,但是研究不够。好菌就在那里,好好挖有很多钻石、金子,但不好好挖的话就是一堆土堆。

    姜长涛:基础研究上来说,国内并不落后太多,甚至在很多方面的发表文章和技术研究层面,我们是与国外并跑,个别领域也有领跑的。但关键问题,是实验室在做技术研究的菌株如何产品化,这个距离还是非常漫长的。所以我们科研人员还是想借此呼吁,希望国内的厂家多给基础工作者一些时间,也希望能够进一步加强合作,把实验室的菌最终转化形成自己的产品。

    NBD:为什么说有金矿但是挖不出来?

    刘双江:金矿肯定会挖出来,还是时间问题。现在不是企业资助少、国家资助少,但钱变成知识是需要时间的。目前不是缺经费,而是缺时间、缺人。你看这个行业这么多人,但真正“挖矿”的其实只是一小部分。

    三五年时间,这个矿应该会让人看到是有金子出来的。

    姜长涛:这个行业做技术、临床、产业的人平时很难碰到一起。但实验室的菌株要走到临床,甚至要让企业推,要有临床医生愿意牵头做对照试验,然后企业要有信心投入。

    反之,现在企业也有很多重要的菌株资源,是实验室还没有的。有一些菌株除了已知的功能外,可能还有潜在的外延作用,如果能把这部分资源分享给实验室,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验室的成果也能第一时间让企业掌握。也有助于国内的菌株尽早形成产品,走向大众。

    谈“步子太大”:不知道的东西太多才需要“迈大步”

    NBD:微生物产业会不会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刘双江:肠道健康方面本身的药物开发是其中一个方向,相关技术和过程中涉及的设备、器械,这些方面也是微生物产业中的新增长点。

    这个产业是一个潜力很大的产业,只是目前只进行了十几年的积累,跟别的传统医药产业相比,历史太短了。

    NBD:有观点认为,对于益生菌领域的临床试验,目前的步子迈得太大了,有盲目扩大“适应症”的现象,应该更谨慎一些。两位教授认为,应该如何更快推进相关的临床应用,但同时保证临床患者的安全?

    刘双江:步子大不大取决于怎么去做,我国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试验和研究。步子大是指盲目地去做,这是不提倡的。但肠道菌现在的治疗及效果参与的程度是很广的,不知道的东西也很多。因此,才需要去做更多试验,去找到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样的菌治疗什么样的症状。当我们讲创新,没有更多的试验就迈不开步子,就很难去创新。

    NBD:如何看待益生菌相关产品的宣传问题,以及如何看待有的消费者认为益生菌产品是“治病”、有的人觉得是“骗人”?

    姜长涛:微生物是一个新兴学科,近年来微生物技术突飞猛进,研究者也非常多,基于各种原因可能会让人产生一种误解,即肠道菌好像跟什么疾病都有关。所有药都是通过菌群起的作用,这是一个误解。没有什么东西是万能的。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可肠道菌群是一个新的器官,跟心肝脾肺肾一样非常重要。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英国5月房价同比上涨9.5%,为2014年6月以来最大同比涨幅

    下一篇

    银保监会再发文提示老年人警惕“以房养老”等金融诈骗风险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