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张怀水 每经编辑 陈星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给中国经济带来影响,也给全球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显示,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9%,与4月相比下调了1.9个百分点。其中,预计美国经济今年将萎缩8%,欧元区萎缩10.2%,日本萎缩5.8%,英国萎缩10.2%,印度萎缩4.5%,而中国将增长1%。
在疫情影响下,世界经济格局将面临怎样的变化?作为全球产业链分工的重要成员,中国经济复苏还有哪些挑战?如何理性看待后疫情时代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分工的重构?
7月8日,每日经济新闻联合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推出“深度认识中国”系列直播。针对上述疑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解答。
图片来源:人大重阳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陈文玲表示,把中国放在这样的大变局下,我们才能认识中国从何处来、现在在何处。
展望未来100年,从全球经济来看,南北关系的调整将是一个显著特征。陈文玲表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从1991年到2017年,发达国家占全球GDP总量从78.7%下降到57.8%。而2017年,新兴市场国家占全球GDP的比重接近60%。
“特别是2008年以后,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量贡献在80%以上,其中中国这几年平均贡献在30%左右。所以,南北关系发生了很大调整,原来是北强南弱,现在是南北均衡。”陈文玲说。
除了经济以外,陈文玲进一步表示,因为市场是开放的,世界是开放的,东西方文化和文明在交错,或者说也在对决。
疫情发生以后,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把“六保”作为“六稳”工作的着力点,稳住经济基本盘。
5月13日,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撰文表示,世界经济衰退已难以避免,波及广度、衰退深度取决于疫情蔓延程度和应对有效程度。我国外贸依存度仍超过30%,世界经济下行可能通过外贸外资、供应链、资金链等渠道对我国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影响。
疫情对全球产业链构成了冲击,未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又将发生哪些变化?
陈文玲认为,疫情之后,产业链的重构会加快,会以制造体系最完备的平台为核心重构产业链。因此,会形成全球产业链东移,也就是全球产业链最主要部分产业集群等龙头企业会以亚太为主,亚太会以亚洲为主,亚洲会以东北亚为主。东北亚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在中国。
陈文玲进一步指出,疫情之后的产业转移,会颠覆前三次产业转移的规律。前三次产业转移是渐进式的,是不同国度和地域之间的转移,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或者其他国家从低端产业逐步向高端产业的转移。
疫情之后,产业链的重构会有几个比较重要的选择。陈文玲表示,第一,产业链一定会靠近最大的市场或者市场需求最旺盛的地方;第二,它会靠近创新能力最强的地方;第三,会靠近人力资本最充裕的地方;第四,会靠近产业体系最完备的地方;第五,会靠近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稳定和有优越的地方。
陈文玲认为,中国有巨大规模的市场,创新能力正在加快发展,人力资本充裕,而且制造业产业配套体系完整,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稳定,这些累积优势正在凸显。
此外,陈文玲说,美国提出要制造业独立,认为疫情会推动美国制造业回流。“但是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制造业独立时代将会结束。结束以后,唯一可以缩短的是分工简单的产业链,复杂、多维、更加国际化的产业链会更加数字化、智能化、资本化,而且连接会越来越紧密。”
“所以,现在全球贸易的2/3是中间品。有人说,疫情之后,中间品贸易会大幅度下降,但我个人认为,疫情之后,中间品贸易仍然是贸易的主体,因为全球的产业链绝对不会因为政客的意愿而向哪一个国家转移,一定会遵循市场和产业转移的规律,追求效率的最大化以及效用的最大化。”陈文玲说。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