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李彪 每经编辑 陈旭
刚刚过去的2019~2020年秋冬季,京津冀、汾渭平原、长三角等重点区域的天确实变蓝了。
4月22日,生态环境部官网发布消息,近日,生态环境部向重点区域相关省和城市人民政府发送了《关于重点区域2019~2020年秋冬季环境空气质量目标完成情况的函》(以下简称《通报》)。《通报》披露,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均超额完成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的改善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从PM2.5平均浓度同比改善幅度来看,京津冀和汾渭平原排名靠前的城市,在近两年基本都有过因生态环境问题被约谈的经历。
图片来源:新华社
《通报》指出,2019年10月~2020年3月,重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同比改善,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4.9%,重污染天数同比下降39.0%。80个城市中,76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降幅满足目标要求,75个城市满足重污染天数下降目标。
其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以下简称“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7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6%;发生重污染395天次,同比下降36.2%,超额完成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4%、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6%的改善目标。
长三角地区PM2.5平均浓度为4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6.4%;发生重污染60天次,同比减少58.0%,超额完成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2%的改善目标。
汾渭平原PM2.5平均浓度为7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4%;发生重污染152天次,同比下降34.8%,超额完成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3%、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3%的改善目标。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上述三大重点区域2018~2019年秋冬季环境空气质量目标完成情况并不好。除了长三角地区出现PM2.5平均浓度与重污染天数双降外,“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和重污染天数均同比增加。而在汾渭平原11城市中,也仅有吕梁、西安、运城完成了PM2.5平均浓度改善目标。
为什么在2018~2019年污染情况反弹的基础上,2019~2020年重点区域秋冬季的“双降”( 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目标能够超额完成呢?
对此,有业内专家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一方面是受疫情影响,春节期间一些工业生产强度明显降低,机动车明显减少;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各地采取了更为精准的减排手段,比如对15个行业采取评级程序,确定A、B、C级企业,A级企业在重污染期间可不采取减排措施,B级企业适当减少减排措施等,这些措施较好地对企业积极减排产生了引导效应。
从各重点区域看,“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最低的3个城市依次是北京、廊坊、长治(并列第二),分别为47微克/立方米、55微克/立方米、55微克/立方米;浓度最高的3个城市依次是安阳、濮阳和石家庄,分别为94微克/立方米、84微克/立方米和81微克/立方米。
长三角地区PM2.5平均浓度最低的3个城市依次是舟山、黄山和丽水,分别为19微克/立方米、26微克/立方米和27微克/立方米;浓度最高的3个城市是亳州、阜阳和淮北,分别为73微克/立方米、72微克/立方米和70微克/立方米。
汾渭平原PM2.5平均浓度最低的3个城市依次是吕梁、晋中和铜川,分别为45微克/立方米、56微克/立方米和58微克/立方米;浓度最高的3个城市依次是咸阳、运城(并列第一)和西安,分别为84微克/立方米、84微克/立方米和78微克/立方米。
数据来源:生态环境部
从改善幅度看,“2+26”城市中除太原和济宁外,26个城市完成了PM2.5浓度改善目标。28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均同比下降,其中保定、开封和郑州降幅最大,同比分别下降25.0%、21.6%和20.2%。
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中,除金华外40个城市完成了PM2.5浓度改善目标。平均浓度降幅最大的3个城市依次为绍兴、扬州和合肥,同比分别下降28.6%、26.2%和25.8%。
汾渭平原11个城市中,除运城外10个城市完成了PM2.5浓度改善目标。10个城市平均浓度同比下降,降幅最大的3个城市依次为吕梁、咸阳和临汾,同比分别下降18.2%、16.0%和15.4%。
数据来源:生态环境部
记者注意到,在“2+26”城市和汾渭平原11个城市中,PPM2.5浓度降幅最大的3个城市中,大部分在近两年均被生态环境部约谈过。
比如:2019年6月,包括保定在内的6市政府负责人被生态环境部约谈;2019年5月,开封市等被河南省环境污染防治攻坚办约谈;2019年6月,山西省生态环境厅联合省监委、省委组织部对吕梁等7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进行约谈;2019年7月,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就大气污染防治问题约谈了西安、咸阳市政府;临汾更是因环境问题多次被生态环境部约谈。
封面图片来源:新华社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