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黄辛旭 每经编辑 张北
图片来源:东方IC
46家整车制造公司,2万多家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浙商在汽车圈的身影无处不在。
曾经的造车狂人叶文贵,上演“蛇吞象”收购案例的吉利汽车李书福,誓言造车的万向鲁冠球,新一代造车人零跑汽车朱江明……这些不同时代的浙江人,在汽车圈相遇,成为对手,也成为朋友。
公开资料显示,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浙江人便以山雨欲来之势冲进了造车跑道。他们的发家之路虽不尽相同,很多人却把事业的发展重心放到了造车上。他们有的因造车声名鹊起、富甲一方,有的也因造车退隐江湖、败走麦城。
造车,对浙商来说究竟是难以自拔的梦魇,还是理想中的香格里拉?
“赌徒”
1988年,有着“温州第一能人”之称的叶文贵已是千万富翁。他在电视上看到众多的轿车厂商,居然没有中国人自己的品牌。他说:“随便什么高档车我都买得起,可是我不服。”带着这个执着劲头,叶文贵交托了全部生意,闭门谢客,全心全意开始造车。
有着浙商“教父”之称的鲁冠球,也痴迷于造车事业,他和叶文贵一样想造属于中国的汽车。“我这一代成功不了,我儿子也要继续。儿子成功不了,我孙子继续。”这位“万向帝国”的缔造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发展电动汽车是万向集团的头等大事,为此自己晚上觉都睡不好。
和叶文贵、鲁冠球相比,李书福是造车路上的成功者。彼时民营造车还不被允许,初始造车资金只有国有企业几十分之一的李书福坚称“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
凭借浙商的“四千”精神,李书福想尽方法用1400万元收购了四川一家小客车生产企业,顺利拿到了小客车和面包车的生产权。1998年,第一辆吉利汽车豪情下线。四年后,吉利获得了轿车生产资质。李书福选择以低价策略打开市场。或许是把握住了“(造车)早三年不行、晚三年也不行”的市场机遇,如今吉利已成长为年销量超过200万辆的企业集团。
岁月匆匆,近年来汽车行业涌入了新一批造车人,其中不少都与浙江有渊源。比如浙江金华的零跑汽车,浙江桐乡的合众新能源,还有选择在温州建厂的威马汽车。
“草根”是第一代浙商的鲜明印记,但无法囊括所有浙商。新一代的浙商造车人有着较好的教育背景,也有过多年的汽车从业经验,但不变的是对造车的执念,以及为了造车放下所有的“赌徒”精神。
这种“赌徒”精神背后,是对中国汽车企业的希冀和期待。零跑汽车创始人朱江明曾称:“中国汽车年产销虽然已经超过2000万辆(2018年乘用车年销量为2371万辆),但中国汽车品牌却从未走向世界,至今在国际汽车市场整体处于边缘地位。我相信‘让中国的汽车走向世界’这不止是浙江企业家的目标,更是所有放眼世界的中国企业家们都想完成的梦想。”
爱折腾
事实上,造车几乎都不是这群浙商“赌徒”的第一次创业。
叶文贵的第一次创业是从办铁柄厂开始的。获得第一桶金后,叶文贵回到家乡,先后开起了轧铝厂、高频热合机厂和塑料薄膜厂。在那个万元户都是“稀缺物种”的年代,叶文贵的塑料薄膜厂年产值就达到400万元,每年交税18万元,叶文贵成了彼时的温州首富。
和叶文贵一样,鲁冠球在造车前也已经富甲一方。从修自行车、到米面加工厂、再到农机厂,1945年出生的鲁冠球完成了原始积累。看到中国汽车市场开始起步,鲁冠球把当时已经年产值达到70万元的“多元化”产品调整掉,集中力量生产专业化汽车零部件万向节,后来拓展到生产汽车传动轴、轿车减震器、轿车等速驱动轴等汽车零部件产品,开始“汽车产业相关多元化”布局。
因汽车零部件而与造车结下不解之缘的还有庞青年。1958年出生的他曾放过牛、卖过茶、开过拖拉机。后来,庞青年瞄准了一个汽车项目与汽车轮胎项目,至此他与汽车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被称为汽车“狂人”的李书福,创业初期掘到的第一桶金是通过开照相馆得来的。喜欢钻研的他不断研究政策,尝试过金属分离,电冰箱,装潢材料,摩托车、汽车等多个行业,历经6次创业转型。
与上述这些充满荷尔蒙的造车狂人相比,还有一位“女性造车人”。她就是万丰奥特控股集团董事长陈爱莲。“没有爬不过的坡,没有过不了的坎”这句话就出自她之口。陈爱莲最初是从铝轮项目起家,随后成立了上海万丰铝业有限公司。2000年,陈爱莲开始进军整车领域,之后建立了上海万丰客车制造有限公司。
继承了第一代浙商造车的精神,第二代的浙商造车人也将浙商“爱折腾”的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
朱江明先后做过通讯调度产品工厂、安防、视频等相关产业,最后将目光转向了电动汽车。“就我个人而言,之所以第三次创业进入汽车行业,除了技术、供应链管理和资金的积累,更多包含一份情怀,这也是浙商的一大特点。”回忆起自己的创业史,朱江明曾这样说。
英雄背影
1989年,叶文贵造出了第一辆电动车,命名为“叶丰”牌;1990年10月,叶文贵的混合动力汽车“叶丰2号”诞生;1994年秋,叶丰概念型混合动力汽车诞生,最高时速达109公里,充电3小时可续航200公里……
叶文贵离自己的汽车梦越来越近。不过,这时他已经耗尽了所有资产,工厂、房产、果园被一一卖掉,甚至还负债一千多万元。1995年5月,资金链彻底断裂的叶文贵送走了最后一名工程师。
“再给我一千万,我一定把我的电动汽车,开上高速公路。”叶文贵这句话不无遗憾,但他并不后悔,“我花自己赚的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值了。”
造车梦破碎后,他把所有的叶丰车锁进仓库,把所有的造车资料存在两台笔记本电脑里,过起了种花养鱼的隐居生活。1997年,丰田第一款量产混合动力车普锐斯推向日本市场,并在当年售出1.8万辆,不知当时的叶文贵看到新闻会作何感想。
2017年3月,叶文贵因病去世,他的叶丰汽车如今在浙商博物馆展示,静静地述说着他轰轰烈烈的造车传奇。
同样有着造车执念的鲁冠球,早在1999年就成立电动汽车项目组,定下“电池—电机—电控—电动汽车”的发展路线。随后几年,万向就逐步研制出电动轿车、电动公交车。然而直到2017年10月鲁冠球离世前,万向集团“年产5万辆增程式纯电动乘用车项目”才正式获国家发改委批准,成为国内第6家成功拿到独立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
为了造车饱尝艰辛的还有庞青年,他投资的第一个汽车项目金华北方福来汽车公司,在1995年~1998年,仅生产了8辆豪华客车,随后走向破产边缘。2006年,青年汽车购买国外产品技术来生产汽车,但在2012年,双方的合作就走到了尽头,庞青年失去了技术支持。在汽车领域匆匆23年,庞青年想要通过并购完成汽车王国的完整版图,却未能如愿。
爱造车的浙商已不能一一枚举,万丰奥特的陈爱莲、吉奥汽车的缪雪中、鸿宝电气的胡万良…… 在这个世界上,成功的人千篇一律,失败的人却各有不同。 不以财富论成败,不以成败论英雄。造车这条路上,人来人往。“我有钱,我要干,我边走,我边看,我赔了,我愿意。”浙商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朱江明坦言:“无论是叶文贵、李书福还是其他造车人,他们都拥有十分典型的浙商精神,心有大器、勇于进取、低调而敢闯,不管最后造车的结果如何,但他们身上的这股精神值得所有企业家学习。”
浙商为何爱造车
启信宝数据显示,目前浙江省注册的整车制造公司有46家,与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相关的公司有2万多家。
为何浙商爱造车?或许与浙江经济活跃有关,平均25个浙江人中就有一个老板;或许浙江民间融资便利,降低了银行出现坏账的风险,给了浙商进入汽车领域的机会;又或许是买车的浙江人多,汽车消费温床造就了汽车制造梦想。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浙江汽车零部件企业众多,并在不同地域形成了集群效应,这为浙商进入汽车制造领域创造了先决条件。比如青年、众泰、康迪汽车地处“五金之乡”浙江永康;吉利、吉奥汽车起始于被誉为模具、扳金冲压件集散地的台州。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叶文贵的首辆混合动力车95%以上的汽车配件都来自温州。叶文贵曾说,当时几乎温州所有的汽配厂家都在等待他的成功。鲁冠球和陈爱莲也都是从汽车零部件起步后,逐步瞄向了汽车整车制造。
不可否认的是,浙商造车的兴盛源于政策的春风。2003年10月,国家发改委、国家税务总局在内的五部委到浙江考察。因为那时发改委先后收到了浙江40余家民营企业要求取得整车生产目录的申请。彼时浙江省工商联数据显示,浙江进入汽车整车制造业的企业有28家,范围涉及轿车、皮卡、商务车和客车,其中汽车生产厂5家,占全国的4%;生产改装车的企业14家,占全国的2.7%。
如今,浙江人对汽车产业的热情仍没有丝毫减弱。今年1月,浙江省发布的《浙江省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 年)》显示,预计到2022年,浙江汽车产量超过35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80万辆;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10000亿元。
未来,浙江计划形成以杭甬台为引领,温州、湖州、嘉兴及金华联动的整车及零部件布局体系;支持自主品牌领军企业成为国际一流企业,培育百亿级整车龙头企业10家、全国零部件百强企业30家以上和一批行业“隐形冠军”。
积极的政策孕育着浙江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这是流动着的历史,也是正在发生的事情。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