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画上句号的2018年对于全球汽车业而言,无疑是挑战重重、激烈动荡、充满了剧烈变革的一年。全球主要汽车市场进入低增长甚至负增长阶段,国际汽车贸易争端此起彼伏;汽车厂商面临新车需求放缓以及“新四化”亟需巨额投资的双重压力……业内人士都在感慨,汽车业寒冬已至。不过,新能源车市方兴未艾、智能网联汽车蓬勃发展、新零售模式欣欣向荣,这些新兴力量的崛起也让人们看到了汽车业前行的希望和力量。
图片来源:摄图网
2018年,全球车市“降”字当头,车企不得不勒紧腰带过日子。
2018年,全球车市迎来一个拐点。受全球主要市场经济增长缓慢、贸易争端频发、贷款利率上调、消费者信心下挫的影响,全球主要车市销售疲软,一场持续了10余年的车市狂欢结束了。
尽管现在2018年全年新车销量数据还未出炉,但作为全球车市增长动力的中国市场出现28年来首次下滑几乎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11月,全国汽车销量255万辆,同比下降13.9%。这是继今年7月以来,月销量连续5个月同比下降。今年前11个月,全国汽车销量2542万辆,同比下降1.7%。中汽协副秘书长师建华预测,2018年汽车销量增长率为负几成定局,跌幅可能扩大至3%。
在美国,汽车市场进一步饱和、交易价格上涨以及利率上升等因素将继续对整个车市带来负面影响。今年11月,美国轻型车销量同比微降0.5%至139.2万辆,好于此前分析师预测的逾2%的跌幅。这也是过去5个月以来,美国新车月销量第4次出现下滑,表明下半年销量放缓态势仍在继续。今年前11个月,美国轻型车累计销量达1569.5万辆,同比微增0.4%,这一定程度上得益于11月的销量业绩好于预期。或许今年全年美国轻型车销量仍有望连续四4年超过1700万辆,但即将到来的2019年真的不容乐观了。
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发布的数据,今年11月,欧洲新车注册量同比下降8.1%至115.8万辆,连续第3个月出现下跌。自今年9月欧盟正式实施新的排放测试程序(WLTP)以来,欧洲车市销量开始持续下降。今年前11个月,欧洲新车注册量同比微增0.8%至1458.5万辆。11月的疲软销量可能导致欧洲2018年全年新车注册量也呈负增长,而且今年12月的购物日也相比往年有所减少。欧洲车市增长乏力主要是由于该地区对于柴油车的种种限制措施以及贸易争端的影响。
除了上文提到的全球三大车市之外,包括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表现也不是很给力。俄罗斯今年前11个月轻型车销量同比增长13.7%,至162.5万辆,但相比巅峰期还是相差不少。由于全球车市增长乏力以及贸易风险加剧,不少车企开始关厂裁员。前不久,通用汽车宣布,作为转型计划的一部分,将于明年年底前裁掉15%的受薪员工,裁员人数或达14700人,并在全球范围内关闭7个生产基地。除了通用汽车,福特、菲亚特克莱斯勒(FCA)、捷豹路虎、沃克斯豪尔等多家车企今年都宣布了裁员计划,这些车企未来预计将裁员约5.2万人。
2018年 全球新能源车市蓬勃发展,新旧势力齐齐发力。
与传统燃油车销量明显下滑相比,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却逆势上扬,销量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据电动汽车销量数据网站EV Sales公布的数据,今年10月全球电动乘用车销量为20.9万辆,同比大增75%;前10个月全球电动乘用车累计注册量超过149万辆。
以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为例,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中汽协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05.35万辆和102.98万辆,同比增长63.63%和68%,这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首次均破百万辆。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但销量仍保持高速增长,可见新能源汽车需求旺盛。中汽协预计,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总销量预计将超过120万辆。
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兴未艾,各大汽车厂商今年也加快了各自的电动化战略布局。例如,大众汽车集团今年9月宣布将基于MEB平台生产1000万辆电动汽车。在高端电动汽车市场,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几乎在同一时间,德系三强——奔驰、宝马、奥迪都推出或计划推出针对特斯拉的对标车型。另外,之前在电动化方面慢一拍的日系车企转身也是相当迅速。无一例外的是,这些跨国车企的电动化战略都瞄准了中国市场。从电动化路线来看,大多数跨国车企选择了多管齐下,混动、插混、纯电动,甚至是氢燃料电池车并举的路线。
另外,在动力电池技术方面,各大车企以及动力电池企业也都在努力研发,希望进一步提升性能。其中,固态电池成为目前车用动力电池取得能量密度突破的重要方向。今年6月,日本国立研究机构——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宣布启动第二阶段固态锂离子电池研发项目,并为此斥资100亿日元。在中国,中科院青岛能源所、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宁德时代、中航锂电等多家研究机构和企业都在从事固态电池的研发工作。德国大众、宝马、大陆集团等都对固态电池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韩国的现代汽车、三星电子,美国的菲斯克,法国的博洛雷,英国的戴森也都在大力研发固态电池。固态电池进入全球角力阶段。
2018年,全球汽车贸易被关税风波笼罩。
毫不意外,今年又是特朗普频频“搞事情”的一年,特朗普政府将贸易大棒对准了几乎每一个与美国有着贸易顺差的国家,其盟友也不例外。今年3月1日,特朗普政府宣布计划对钢铁和铝分别征收25%和10%进口关税。3月8日,特朗普在白宫举行了与钢铝行业高管和工人的见面会,并在会上正式签署了命令,宣布计划对美国进口的钢铁和铝分别征收25%和10%的关税。
紧接着,在5月23日,特朗普指示美国商务部对进口汽车及零部件发起“232调查”,称数10年的海外进口“削弱了”美国汽车产业,或“影响到国家安全”。美国商务部正在对此进行调查,同时考虑对进口汽车产品征收最高达25%的关税。与此同时,全球车企普遍对特朗普的关税提案表示抗议,美国国内的反对之声更是高涨。
以关税大棒为武器,特朗普政府废止了具有24年历史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在前不久与墨西哥和加拿大签署了有利于美国的美墨加协定(USMCA)。而在跨大西洋两岸,今年年中,欧美汽车贸易战一触即发,双方经过了好几轮呛声以及互征高额关税,在7月达成协议,针对非汽车类产品建立零关税框架,欧盟也同意从美国进口更多产品。但双方关于汽车关税的谈判直到现在仍处于僵局。
全球两大经济体之间的火药味也是十足。7月6日,美国对价值34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中国随即对同等规模的美国进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美国8月再对总额16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中方也立即采取对等的反制措施。
不过,中美两国元首前一段时间在阿根廷会晤。中美双方决定,停止升级关税等贸易限制措施,包括不再提高现有针对对方的关税税率,及不对其他商品出台新的加征关税措施。两国元首指示双方经贸团队加紧磋商,达成协议,取消今年以来加征的关税,推动双边经贸关系尽快回到正常轨道,实现双赢。但美国商务部长罗斯日前表示,特朗普在决定是否以及如何征收汽车进口关税方面拥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完全的酌情决定权”。罗斯暗示,在美国权衡有争议的贸易政策之际,征收汽车关税的选择仍在考虑之中。
2018年 自动驾驶汽车在阵痛中继续前行。
今年3月,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坦佩市,一名女子被优步无人驾驶汽车撞死,成为全球自动驾驶汽车致死第一案。同月,一辆特斯拉SUV在自动驾驶模式下撞上路障而起火,司机也在这场事故中死亡。自优步致命事故发生之后,优步、丰田、英伟达等科技公司和汽车厂商纷纷宣布暂停各自的自动驾驶汽车路测。直到最近,优步才在美国重启自动驾驶汽车公共道路测试,但规模要比之前缩减不少。
一些业内人士指出,优步事故是自动驾驶汽车产业发展必须经历的阵痛,这反而会让整个产业在反思中前进,促进自动驾驶汽车健康、有序发展。与此同时,不少国家的政府以及车企、科技企业仍不断宣布加码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投资。优步事故仍浇不灭人们对于自动驾驶的热情。
前不久,谷歌自动驾驶子公司Waymo在美国凤凰城郊区推出了首个商业自动乘车服务Waymo One。自动驾驶出租车的上线也标志着Waymo成为第一家推出商用自动驾驶汽车的公司。优步事故让关于自动驾驶技术的讨论变得更加透明,并促使监管机构意识到,这一新兴技术需要有序、规范化发展,这对行业而言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