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专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 降准是必选也是上选

    每日经济新闻 2018-12-27 23:35

    曾刚判断,2019年货币政策在不转向之前提下将保持相对宽松状态,资金面相对充裕,但不排除特定时点上外部因素变动所致流动性紧张的可能性。曾刚还判断,未来降准是必由之路也是上选。

    每经记者 张寿林    每经编辑 毕陆名    

    图片说明: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

    在市场看来,货币政策调控向来如在钢丝上跳舞,既保持定力,又预调微调,既防风险,又稳增长。

    可以说,2018年的调控历程正是这一舞台艺术的全景写照,从年初的“紧货币”调至年中的“宽货币”,再到后来“宽信用”,在坚持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中,货币政策始终保持基调稳健中性这一定力。

    回顾2018,一路走来回味悠长,展望2019,未来前景尚待明朗。新的春天,货币政策又有哪些可期许之处,时值辞旧迎新,《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了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请他带领大家披沙拣金深解当下,穿透迷雾洞悉来年。

    曾刚判断,2019年货币政策在不转向之前提下将保持相对宽松状态,资金面相对充裕,但不排除特定时点上外部因素变动所致流动性紧张的可能性。曾刚还判断,未来降准是必由之路也是上选。

    防风险方向未变

    NBD:回顾2018年,货币政策调控经历了较为明显的调整,请问您如何看这一调整过程?

    曾刚:2018年,货币政策的松紧力度根据内外部经济金融状况,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但这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发生方向性改变,而仍然是一个稳健的货币政策。核心方向就是最近提到的三大攻坚战,其中防风险实际就是货币政策主导方向。货币政策就是为防风险、去杠杆的大方向提供良好的货币条件。当然根据进程中任务完成的情况,政策会作适度的松紧调整。

    与此同时,宏观经济出现调整,部分企业风险持续暴露,再兼中美贸易摩擦,多方因素叠加下实体经济面临大的调整压力,而此时宏观杠杆率已经企稳,因此可适度保持相对宽松的货币条件,为稳经济创造条件。

    所以并非货币政策发生方向性改变,而是根据去杠杆的进程和工作重心的变化,适度调整货币政策操作力度,为稳增长创造适宜的货币条件。

    NBD:在您看来,影响货币政策制定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对货币政策制定如何影响?

    曾刚:一个大国的经济不外乎考虑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问题,总体上讲,影响货币政策制定的因素也是这两项。

    内部均衡,就是要实现经济平稳可持续增长,同时保持宏观风险可控,实际上也就是宏观审慎管理,在防风险、去杠杆和稳增长之间取得平衡。如果2017年政策的重点在于防风险去杠杆,那么2018~2019年重心就在于稳增长,但并不意味防风险这一方向已变,只是在不同政策之间,根据不同时点的要求做内部均衡的选择。

    未来一段时间内,稳增长可能作为政策首要考虑,因而从内部均衡角度来看,保持货币政策适度宽松,为市场提供合理充裕流动性确有必要。

    外部均衡,即考虑资本流动以及汇率变化。当前美元处于加息周期,客观上对中国货币政策造成一定影响。美元为国际储备货币,美联储加息势必影响资本跨国流动,对各经济体汇率以及流动性均产生影响。所以需要做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权衡,但内外均衡是存在一定冲突的,因此这考验货币政策执行者的智慧和能力。

    2019年货币政策不转向

    NBD:那么在当前内外经济形势下,对于货币政策下一步走势,请问您有哪些判断?

    曾刚:总体看,2019年货币政策在不转向的前提下将保持相对宽松状态,资金面相对充裕,因为稳增长是未来一段时间内部均衡的首要目标,但不排除特定时点上外部因素变动所致流动性紧张的可能性。维持相对宽松状态不外乎降准或者降息。相较而言,降准比降息可能性大。

    降息,在中国实际意义已不太大,客观上银行之间存款竞争压力偏大,即便利率管制实质性放开,存款利率依然面临上行态势,而且一些存款产品比如结构性存款已为市场利率,实际受存贷款基准利率变动影响不大。

    而降准,一方面向市场提供所需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将本属于银行的流动性释放给银行,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导致的金融市场扭曲恢复到正常状态,相对于SLF、公开市场业务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这也更有助于降低银行资金成本,相应也有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因此,降准是必由之路,也是上选。

    NBD:货币政策调控效果要更好地发挥,还在于疏通传导机制。对于当前畅通货币政策传输,请问您有哪些看法?

    曾刚:阻碍货币政策效果发挥的因素,实际可以归纳为三项,银行端、企业端、需求端。银行端分别面临风险偏好和资本约束的问题。风险偏好方面,比如向民营企业放贷,如果缺乏良好的风险分散机制,银行意愿度自然不高。

    所以需要建立风险分担机制,比如财政部门设立融资担保基金,央行设立民营企业债务发行支持计划。疏通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本身无关,但属于配套机制建设的问题。

    在企业端,不少民营企业愿意借,但有些民营企业在去产能背景下是必须要被淘汰的。也就是说,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中,产业需要转型升级,企业自身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谋求转型升级。而在需求端,也需要通过改善民营企业的经营环境,助力企业尽早成功转型升级,走上长期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而增加融资的有效需求。这其中的一系列问题,央行可以解决一部分,但有很多需要通过改革才能加以解决。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天风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银行股正筑底,2019年存一定机会

    下一篇

    年底大红包!年终奖个税优惠保留,设3年缓冲期,看7大关注焦点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