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联合国人居署、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共同主办,成都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二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暨首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博览会在成都市举行。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徐林在致辞中表示:“只要城市的发展做到了可持续,最主要的问题基本可以得到解决。”
每经记者 谢孟欢 吴林静 每经编辑 文多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发展不平衡的国内现状,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同样也面临新的挑战。作为落实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载体,城市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命题。
8月1日,由联合国人居署、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共同主办,成都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二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暨首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博览会在成都市举行。本届论坛以“城市变革与发展”为主题,围绕创新驱动培育新经济动能、低碳城市促进绿色发展、城市群建设助力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焕发城市活力和建设公园城市提升城市品质六大主题展开讨论。帮助城市实现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徐林在致辞中表示:“当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时,城市发展的可持续、国家发展的可持续、世界发展的可持续是密切相关的,只要城市的发展做到了可持续,最主要的问题基本可以得到解决。”
与会专家们认为,在“稳中有变”的新形势下,城市应创新“可持续”的命题,既要坚持过去形成的共识,又要不断随着时代的变化,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由联合国人居署、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共同主办,成都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二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暨首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博览会在成都市举行
2017年,全球大约有5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里。联合国人居署署长指出,到2050年,全球68%的人口将会居住在城市。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彭森也提到,从全球来看,既有城镇化率高达90%的现代化国家,也有不足20%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城镇化率从不到20%发展到去年的58%。
可以说,中国城镇化进程一路“高歌猛进”,虽然留下不少发展中的难题,但也探索出一条中国的模式。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主席视察成都时强调:“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成都天府新区公园城市规划院院长曾九利认为,“公园城市”理念的提出,既是城市规划建设理论的开创性突破,也是城市发展的一次全新实践。“公园城市”,便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终极形态。
对此,中国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表示,一句话概述“公园城市”理念,就是“使人的生活更美好”。仇保兴认为:“山水情结在城市的建筑边上涌现,公园跟建筑就像阴阳的关系,是相互融合的。公园使人的生活更美好,使成都更有吸引力——全球的吸引力。”
“公园城市”理论的诞生地——成都,是可持续发展城市中的明星城市。2017年7月,作为落实中国与联合国人居署合作备忘录的、首个在中国举办的务实项目,首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在成都举办,那次论坛上特别发布了《成都宣言》,倡议构建包容开放的城市发展环境,践行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完善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实现城市治理的共享与创新。同时,成都还入选了首批5个国际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
经过一年的试点,五个首批试点城市得到认可,联合国人居署在本次论坛开幕式上为这5个城市分别颁发了国际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证书,并以这5个试点城市践行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出并发布了《国际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的导则》。
城市要可持续发展,道路千千万万条。在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李铁看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坚持一条准绳:解决人的问题,才是根本,才是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中国儿童中心党委书记丛中笑也同样认为:“公园城市”的建设,人是中心,如果城市不能够为人服务,再美丽也不应该是可持续性发展的城市。
在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理念上,成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成都市市长罗强在论坛上介绍,成都市正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能源体系与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目前全市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消费量仅占4%。2017年共淘汰改造了889台燃煤锅炉,年减排二氧化碳约230万吨。成都市将继续深入推进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建设,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鼓励绿色低碳消费,推广绿色办公,倡导绿色低碳出行,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消费的社会氛围。
本届论坛还创新性地进行了“成都市龙泉山森林公园碳中和基地”启动仪式。坐飞机、开空调、吃午饭、印资料……开一场会议,必不可少也会带来碳排放。为此,成都宣布,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碳中和林,植树造林500亩,用20年时间完全抵消本次论坛因交通、用电、用餐、住宿、会务用品等产生的碳排放量。
毋庸置疑,“公园城市”的建设便是城市自身的“提质”发展,但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城市与城市间的相互合作也必不可少。其中,城市群的协调发展便是重要方面。
如何实现城市群各层级城市协调发展?话题引发了多位专家学者的关注与讨论。仇保兴就提出:“城市群的协调发展,大中小城市不能‘断档’。”在他看来,大城市与二级城市、小城市之间的相互竞争合作关系,才是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长三角城市群,上海是一个超级大城市,而在上海下面,有杭州、宁波、南京等五六个经济超万亿的二级城市。这让企业、技术、生产要素在双方流动成为可能,二级城市与上海形成了相互竞争合作的对流关系。”仇保兴指出。
事实上,作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城市群也是城市拓展发展空间、释放发展潜力的重要载体,更是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因此,在城市群内部,城市合作、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举例道:“成都应主动推进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发展,实现交通、产业、平台、服务、市场的共建共享。”在他看来,在成渝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应该培育周边的中小城市来加强城市群间的分工、协作、协同。
可以看到,无论是长三角成熟型城市群,还是雏形期的成渝城市群,其城市间的合作都被放在了重要位置,就像仇保兴所说:“这样才能实现城市、城市群健康可持续发展。”
当前,随着全球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城市间的合作也上升到了国际层面。
“目前世界各国处于城镇化的不同阶段,既有城镇化率高达90%的现代化国家,也有城镇化率不足20%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的差异便带来了广阔合作空间。”在彭森看来,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能够为城镇化后发国家和地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有益经验和借鉴。
在此过程中,开放、合作、包容成为了国际城市间合作的特性。正如徐林所说:“一个国际大都市,光有经济对外开放度、贸易进出口占GDP的比重等指标是不够的,很多软方面至关重要,特别是开放和包容的文化。”
一个例子便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四川也有了新的开放合作规划,那便是“四向拓展”。首当其冲是“突出南向”——成都为起点,经重庆到贵州、广西,从北部湾一直往南,通过海路指向新加坡及南亚地区。
这样一条“南向通道”,体现了成都当前与国际城市合作的开放合作态势。“我相信随着开放、合作新理念的实施,成都在‘一带一路’建设和南下通道建设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司巡视员李斌如是表示。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