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食品谣言传播渠道微信占72% 东部沿海地区传播更快更广

    每日经济新闻 2018-07-18 00:18

    每经记者 周程程    每经编辑 陈旭    

    7月17日,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等19个部门组织开展的2018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作为全国食品安全周重要主题活动之一的“食品安全谣言治理行动”,其启动式在当日下午举行,并发布了《2017年食品谣言治理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该报告由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数据中心指导,中国健康传媒集团食品药品舆情监测中心联合发布。

    该报告依托于中国健康传媒集团食品药品舆情监测中心创建的食品药品谣言数据库。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7月,谣言数据库中积累的谣言及数据已超过5万条。其中,2017年与食品谣言相关的信息达1.7万条。

    报告显示,通过对1.7万余条食品谣言的系统分析发现,谣言在传播的事件分布和地域分布上都有一定规律可循。

    在谣言传播的事件分布方面,主要遵循“季节谣”和“翻新谣”两方面规律。

    “季节谣”即每当时令食品大量上市时,有关的谣言就会死灰复燃并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而“翻新谣”则指的是造谣者通过对以往出现过的谣言进行“掐头去尾”、“添油加醋”、“改头换面”、“信息模糊化”等处理,把旧谣进行全新包装,编纂成新的谣言。每到“特定的”、“合适的”时间再把谣言放出来误导公众。

    例如,2017年2月曾疯传于各大社交平台的“塑料紫菜”谣言在被国家监管部门、媒体、企业相继辟谣后,仅3个月又卷土重来,迫使相关部门又经历了一轮新的辟谣。

    从地域分布特征来看,报告显示,食品谣言常引发跨地域跟热点的情形,导致谣言传播“此起彼伏”。例如“棉花肉松”谣言最早起于广西贺州,紧接着安徽肥东、浙江永康、山东青岛、江苏宿迁等地纷纷效仿,“肉松饼洗出棉花”的实验在各地“推陈出新”,导致“棉花肉松”谣言事件在全国范围内频发。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指出,在东部沿海城市食品谣言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通讯较发达,接触社交媒体等新鲜事物较多,因此,谣言的波及范围更广,公众受扰频率也更高。

    此外,报告对2017年食品谣言的传播渠道进行分析后发现,传播最多的渠道是微信,占比高达72%;其次是微博,占比21%。

    报告还指出,小视频成为食品谣言传播的主要形式。通过小视频传播后,可视化的制作过程也让谣言的可信度大大提升。小视频的出现,为食品安全谣言传播带来了“助推器”。强烈的视觉冲击、冷酷的剪辑包装风格让公众更容易受到谣言的影响。

    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国务院食品安全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明珠在启动式上表示,食品安全谣言不仅影响公众食品安全信心,损害行业企业健康发展,更扰乱社会秩序、危及国家安全。确保食品安全,严惩食品安全谣言传播,不仅需要政府部门下重拳、出狠招,还需要企业、协会学会、新闻媒体、专业机构、社会公众等共同参与、携手推进,织密食品安全谣言防控网,协同构建全链条、科学化、立体化的治理模式。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在岸人民币兑美元夜盘收跌157点

    下一篇

    每经专访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货币政策边际宽松恐难挽回社融增速下滑态势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