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张祎 每经编辑 姚祥云
天津银监局日前公告,对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银租赁)将未分配利润70亿元转增注册资本的请示已作出同意批复。增资完成后,工银租赁注册资本由110亿元变更为180亿元,工商银行仍保持唯一股东身份。
凭借这笔巨额增资,工银租赁将超越国家开发银行旗下国银租赁126.42亿元的注册资本规模,重夺国内金融租赁公司注册资本第一之位。2017年底,工银租赁总资产规模达3148.94亿元,净利润为35.68亿元,两项指标均居全国69家金融租赁公司之首。
统计数据显示,含工银租赁在内,今年至少已有8家金租公司获批增资,增资总额接近240亿元。业内人士表示,金融租赁公司多涉及航空、船舶、大型设备等重资产行业,对资金实力和资产规模较一般的融资租赁公司需求更高,随着行业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金租公司争相扩张资本金的现象仍会延续。
资料显示,工银租赁是工商银行的全资子公司,也是中国首家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于2007年11月28日成立,初始注册资本为20亿元。成立次年,公司便实现净利润2.08亿元,年末总资产达116.48亿元。
回溯来看,工银租赁的增资可谓一路绝尘。其首次增资发生在2009年,工商银行当年为工银租赁注资30亿元,将公司的注册资本提升至50亿元,而后又在2012年加码至80亿元。2014年初,工商银行再对工银租赁增资30亿元,令其注册资本一举达到110亿元,率先成为国内注册资本超百亿的金融租赁公司。
本轮增资70亿元,不但高于工银租赁历次增资金额,也追平了今年上半年交银航空航运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将注册资本从15亿元变更为85亿元的增资金额,与之并列成为迄今为止国内金融租赁行业的最大规模增资。
相比设立时20亿元的注册资本,工银租赁本次增资后的注册资本较当年已是增加8倍。据了解,工银租赁主要聚焦“航空、航运、大型设备”三大业务领域,尤以航空业务最为抢眼,资产比重最大。今年3月15日,由工银租赁100%持股、意在整合工银租赁航空租赁业务的工银航空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在香港完成注册登记,注册资本80亿元。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底,工银租赁经营和管理的飞机总数达609架,已交付飞机355架,资产规模逾千亿元人民币,机队价值位列国内第一、全球第六。
中国租赁联盟和天津滨海融资租赁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已获批开业的金融租赁企业达到69家,注册资金总额为1974亿元。
有数据显示,2017年共有11家金融租赁公司完成增资,合计增加注册资本约130亿元。此外,去年获得增资批复的兴业金融租赁和华夏金融租赁也在今年1月分别完成增资20亿元、30亿元。2018年初以来,含工银租赁在内,又有8家金融租赁公司获批增资,合计新增注册资本近240亿元,超过去年全年增量。
具体看今年获批增资主体,除了华融航运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和中铁建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外,其余6家均为银行系金融租赁企业。如江西银行旗下的江西金融租赁、徽商银行旗下的徽银金融租赁、浦发银行旗下的浦银租赁以及工商银行旗下的工银租赁,分别将注册资本提升至20.2亿元、30亿元、50亿元、180亿元。此外,交银金租全资子公司交银航空航运金融租赁、招银金租全资子公司招银航空航运金融租赁也分别增资至85亿元、50亿元。另外,今年4月,农业银行也发布公告称,拟向现有注册资本为30亿元的全资子公司农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增资65亿元。
民生银行研究院金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一峰此前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曾表示,金融租赁行业存在资本补充的现实需要,因为根据监管要求,金融租赁公司需参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执行,2018年底过渡期结束后,资本充足率水平需达到10.5%。
而金融租赁公司频繁增资,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业务发展对于资本金的迫切需求。据中国租赁联盟和天津滨海融资租赁研究院测算,截至2017年底,全国金融租赁合同余额约为2.28万亿元,较2016年底的2.04万亿元同比增长11.8%。融资租赁行业一位研究人士告诉记者,根据监管要求,融资租赁行业在经营杠杆率、对外融资额度、同业拆借等多个方面都会受到资本净额的约束,加之这个行业从事的多是重资产驱动业务,所以在业务规模上受资本金影响较大。
值得一提的是,工商银行以往对工银租赁增资时就曾称,根据《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规定,租赁公司对单一承租人的融资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30%,而工银租赁一直致力于飞机、船舶及大型设备金融租赁的业务经营,因此资本金不足将对该公司的业务定位和市场开拓构成限制。
“而且对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来说,受监管以及关联交易的限制,不能直接从母行授信,所以主要是是通过母行交叉授信以及增加资本金来获得发展资金。”上述研究人士认为,金融租赁公司多涉及航空、船舶、大型设备等重资产行业,对资金实力和资产规模较一般的融资租赁公司需求更高,随着行业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金租公司争相扩张资本金的现象仍会延续。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