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专访| 郭云涛:城市推动高质量发展可从四方面破题

    每日经济新闻 2018-07-09 00:25

    长期关注城市发展的北京大学国家竞争力研究院院长郭云涛认为,过去那种靠拿大片土地以实现资金平衡的路数走不通了,城市的发展要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做到最大限度的产出,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赋予城市更大更强的功能,提升密度与能级。

    每经记者 李晃    每经编辑 陈旭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大幅提升。

    在我国正由大向强转变的关键时期,过去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实现的粗放型高速增长难以为继,我国发展迫切需要改革创新以释放新活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推动中国经济前进的主体,不同的区域与城市之间,应如何落实高质量发展?它们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哪些问题?又应该如何解决?

    近日,《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特意专访了北京大学国家竞争力研究院院长郭云涛,希望通过以下交流,给关注城市发展的你一些启示。

    北京大学国家竞争力研究院院长郭云涛

    城市是高质量发展的支柱

    NBD: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您是如何理解这一转变的?

    郭云涛: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最快速的城市化发展历程。数据显示,中国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7年的58.5%;此外,根据美国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最新发布的《全球城市报告》,在入选全球最具影响力135个城市中,中国占据了27个,且入选该榜单的中国城市从2008年的7个增加到2018年的27个。这表明,中国城市发展呈急剧增长的态势,其发展潜力已超过了其他国家。

    我国城市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存在一些问题。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出现问题很正常,关键是如何从城市的数量型、速度型扩张,转变为高质量发展,这是当前城市发展所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也就是说,在中国城市发展进入新征程阶段,就应当以高质量发展来提高城市竞争力。

    NBD:您刚才提到中国城市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郭云涛: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大量城市常住人口不能市民化,导致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什么叫城镇化?城镇化就是大量农民城市化,这其中需要妥善解决户口、住房、教育、医疗、保险等问题。但我们在市民化过程中确实遇到很多问题,譬如一部分人在经济上被作为劳动力利用,却不能获得市民化的待遇。

    第二,城市在空间上无序扩张与低效利用。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些城市存在“摊大饼”的现象;一些城市规划、建设了数量过多、规模过大的新城区,这容易导致土地空间利用效率过低,形成资源浪费,有的地方甚至产生了鬼城、空城、空心镇等。

    第三,城市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还不够。就经济密度来讲,纽约市每年每平方公里产出是11.28亿美元,其中曼哈顿区高达16亿美元;深圳约为1.3亿美元,可以看出这其中的悬殊差异。为什么前者有这么高的经济密度?因为它是一个开放型城市,世界各地金融家、科学家、企业家等都涌入这里。而我国目前城市的开放性与包容性还不够。

    第四,城市规划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我们是一个后发国家,具有许多后发优势,可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经验。但我们在城市实际规划与建设中,并没有很好地吸取教训,反而增加了发展成本。例如,我们提倡要建海绵城市,但每到雨水季节,“到城市来看海”的段子就会出现。

    第五,城市产业结构趋于老化,转型升级慢。特别是一些老工业、资源型城市,转型压力很大,传统产业动能转换面临着很大问题,容易造成高能耗、低效率,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NBD:那么,我们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呢?

    郭云涛:我认为城市的发展质量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支柱,而城市发展的高质量,集中体现在人口、产业、城市的规划方面。首先得有高质量的人,才会有高质量的产业与城市。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四方面:

    第一,要加快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要知道,农民转移到城市是我们城镇化的重要方面。无论城市还是各种设施的建设,都应当以人为本。城市的发展要为当前城市人口和为城市建设作出积极贡献的这部分人提供服务,使他们既能安居乐业,又能更多地接触城市文明,这也是提高整个国家和民族人口素质和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第二,要对现有的产业进行转型升级,这就需要有更多的公共资源去支撑产业发展。其中,各级政府要做的就是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构建有利于产业创新发展的,更为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和产业生态环境,以便于市场主体投资和吸引人才。

    第三,要提高城市的开放度和包容性,这也是城市的核心精神。事实证明,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城市往往是创新性强的城市,而这种创新性则来源于城市的开放与包容,这要求我们“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第四,要增强城市科学规划,特别是在空间布局上,无论是产业、交通网络、生态空间、社会人文布局等,都应当多规合一,给城市赋能,增加城市密度。

    没有一种固定的发展范式

    NBD:近日,各地聚焦高质量发展,提出自身发展路径。如广东突出“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重点”,上海强调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四川提出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您如何看待这些特色?

    郭云涛: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表明这些地方都在因地制宜地提高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事实上,各城市间资源库存、人口规模与结构不同,理应从自身实际出发,推进高质量发展。

    过去,我们流行一个词叫“千城一面”,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呈现出低水平、重复建设等现象。事实上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区域特色鲜明,理应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也在当前中国城市发展中逐渐呈现。

    其中,广东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突出的特色是开放,通过“9+2”的空间布局,有利于融合国内外人才、技术、资金,促进大湾区的发展,并推进一体化。

    上海的特色是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我认为这完全符合上海的特点。因为上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既是国际金融中心,又是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城市。可以说,上海有条件通过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来提高城市密度,以达到促进城市发展的目标。

    四川所提出的“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则强调区域协同发展,将四川发展的整体战略布局清晰地规划出来,把四川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和布局,有利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NBD:在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上,是否存在某一种固定的范式?

    郭云涛:没有任何一种范式是绝对适合不同城市的。值得推广的是理念,各城市在资源库存、区位条件,环境等方面差别都很大,无法套用统一的样板。

    不过,每个城市在发展中又都可能面临一些共性问题,比如迫切需要提高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一座城市的兴起,关键在于能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样,一座城市的持续繁荣,主要依靠的也是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只有把握住全球城市的发展规律,顺势而为,持续地提升,城市才能不断超越。

    这其中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提高城市密度。要知道,过去那种靠拿大片土地以实现资金平衡的路数走不通了,城市的发展要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做到最大限度的产出,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赋予城市更大更强的功能,提升密度与能级。

    成都建设公园城市条件优越

    NBD:各城市应怎样区别定位,竞合发展?

    郭云涛:我认为当今城市的发展,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单打独斗,必须要做到区域协同。

    随着高速公路、铁路、网络等设施与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城市在全区域、全国甚至全球资源配置的能力。我们可以看到,配置资源的成本和时间已大幅压缩,过去那种距离感、空间感已逐渐削弱。在此背景下,城市发展一定要协同,因为谁能在更大范围内配置更多生产要素和资源,谁就能够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因此,四川提出的“一干多支,五区协同”非常合时宜。它强调的就是区域协同,构筑了四川发展的骨架,有了这个骨架,才能在此基础上“长肉”,使其丰满起来。在此蓝图中,成都不再是一个单一城市,而是作为龙头,以它为核心构成一个都市圈。

    NBD:您如何评价中西部城市发展潜力?

    郭云涛:我认为有3个城市非常重要,它们很有希望、有能力成为高度开放的国际大都市,分别是成都、西安与武汉。这3个城市的共性是人才资源非常丰富,拥有国内著名大学和众多研究机构,能够吸引聚集大量高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等。

    为什么这么看好它们?数据表明,世界上60%的GDP产生在沿海滨海100公里范围内,凡是这种大湾区必定有高等学府。为什么旧金山孕育了硅谷,北京产生了中关村,因为它们拥有众多高校与研究机构,汇聚了大量人才。

    这3个城市也应加大力气,在科技、管理等各方面加快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大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比如近段时间来,“人才大战”愈演愈烈,成都是其中较早行动的城市,这种敞开胸怀吸引人才的态度,提升了城市活力与包容性,有利于城市发展。

    NBD:在西部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中,我们注意到成都提出建设美丽宜居的公园城市,您如何看待成都的这一发展路径?

    郭云涛:应该说,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条件是非常好的,其自然条件与区位条件都不错。仅从区位上来讲,成都是中国西南的中心,西南再往外走,就是东南亚和南亚,印度洋与太平洋;同时,成都双流机场的国际航线也非常多,我去南亚国家考察都是从成都中转的。此外,成都是一个人口流入城市,人口流入就意味着城市活力,所以说成都是非常具有活力的。

    公园城市不光指环境、生态等方面,而是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实现城市更科学的发展,使得城市既适宜生活又很养眼。因此,建设公园城市还需在资源、人文、生态等方面,都体现出城市特点,这就需要城市赋能,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把制造、信息、科创、金融、知识创意等,都高密度地增加进去,使人成为高素质、创新性的人,提高其创造的效益。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3版权合作电话:021-60900099。

    上一篇

    消息面中性 美股上周小涨

    下一篇

    挑起贸易战违背全球贸易产业链分工原则 专家称美国“痛感会更加强烈”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