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人才到底值不值如此高的薪酬?目前市场最稀缺的是哪类人才?外部挖人和内部培养哪种模式更好?如何面对区块链人才的大幅流动?近日,在《每日经济新闻》举办的银行业区块链应用研讨会上,多位与会业内人士对区块链人才市场现状各抒己见。
每经记者 涂颖浩 每经编辑 毕陆名
图片来源:摄图网
“21世纪最缺的是什么?人才!”看见这句话,相信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出葛大爷竖起来的一根手指和那抑扬顿挫的语调,不由得会心一笑。但如果你是一家与区块链相关的公司的HR,现在恐怕笑不出来了。
有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区块链相关岗位平均招聘薪资达2.58万元/月,远超互联网行业。
区块链人才到底值不值如此高的薪酬?目前市场最稀缺的是哪类人才?外部挖人和内部培养哪种模式更好?如何面对区块链人才的大幅流动?近日,在《每日经济新闻》举办的银行业区块链应用研讨会上,多位与会业内人士对区块链人才市场现状各抒己见。
作为头顶“传统颠覆者”光环的新兴技术,区块链在短时间内兴起,也面临着相关人才供应不足的困境。随着资本对区块链技术的追捧,各大产业纷纷涉猎其中,唯恐错失先机。但高薪能否真实反应区块链人才市场的现状?区块链产业到底渴求什么样的人才?在区块链闭门研讨会上,与会业内人士从不同角度对此作了解答。
国科链公司创始人兼CEO梁栋从技术角度,将区块链从业人员划分成底层和应用层两个维度。“技术领先是成为基础性平台的前提条件之一,现在硅谷级别的底层技术专家年薪百万美元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市场的需求度。”
梁栋表示:“首先是从底层的角度来看,未来一定会聚集在几家手里,不可能有几十家的底层。这好比我国每个省份都有自己的方言,但一个国家有几十种官方语言效率是非常低的;第二是从应用场景方面看,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真正懂痛点的行业专家并不懂与区块链结合,而懂区块链的人又缺乏行业经验的积累,所以出现了一个错配。”在他看来,随着各行各业的真正专业人士对区块链的理解加深,若在接下来的1~3年内能挖掘出来可以真正落地的、解决现有业务模式痛点的场景,将促进区块链生态的发展。
对区块链人才的划分,中国平安旗下金融壹账通区块链资深技术专家谢丹力用了另一个维度,即做产品应用的人才和做平台的人才。在他看来,做产品应用的人才,指的是所用到的技术或知识是基于传统的技术手段,比如java应用开发、密码学的算法、分布式数据库等方面的开发工程师,这样的人才与传统技术的工程师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还有一种人才叫做战略型架构师,能够以终局思维来看待现在的区块链产品,能够指出现在区块链产品的不足之处,占领区块链的战略制高点。”在谢丹力看来,这样顶级的人才,目前是非常稀缺的。
民生银行直销银行事业部副总经理贾凤军也认为,真正的区块链人才是在技术领域,有整合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能给技术找到业务市场的人。事实上,目前各家银行都缺这类人才。
说到区块链,被反复提及最多的就是其“去中心化”的核心本质。作为“构造信任的机器”,区块链技术给传统金融服务业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另一个角度来说,区块链技术也是金融服务业构建新型产业框架的基石。传统金融板块中的巨无霸——银行,在这场潜在的技术革新浪潮中当仁不让地冲在了第一线。然而,在起跑线上的人才争夺战中,银行却意外地处在了尴尬的位置。
百信银行信息技术部高级总监朱清沂表示:“百信银行目前刚刚起步,去年一年都处在筹建期间。受益行业带来的红利,百信有幸招到了几个比较牛的区块链人才,但当我们想再去发展的时候,很明确地感受到人才缺少。在某些行业中他们被炒得比较火,给出的薪资比较高。”
由于难以从外部获取人才,内部培养便成了众多银行机构普遍选择的方式。微众银行科技创新产品部副总经理范瑞彬表示:“微众一直定位是做联盟链。我们从2015年开始布局区块链,组建团队,坦白地说,在当时我们也确实难以从外面直接快速地招到大量的、合适的人才,所以以自己培养为主。现在我们的团队也在蓬勃发展,也需要招更多人才,不仅仅是懂区块链的技术人才,还包括懂区块链的产品经理,懂市场、商务、开源社区运营等的人,但这些人才市场上都较为缺乏,主要要靠自己来培养。”
一位与会业内人士表示:“内部培养的好处就是,由于他之前就从事各个业务领域的技术开发,对业务的理解可能比从外面直接招来的会更深一些。”但他无奈地表示,偏重于整合能力培养的银行机构,不得不面对人才不断流失的尴尬。“我们也确实遇到这种情况,培养出来做了几个月到半年不等,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就被挖走了。”
招商银行信息技术部高级架构师张育明也表示:“面对国内一些机构给出的高薪招聘广告,我们也担心人员流失,每年到了这个季节,大家普遍很焦虑。”
这些银行机构正使出浑身解数留住人才。兴业数金中心区块链应用项目经理王海腾表示:“现在区块链人才是很热的,对我们专注于技术的兴业数金来说,还是希望能够从基础培养,比如给他们一些激励性的、创新性的工作,使他投入到这个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快乐的事情。”另一位与会人士称,“希望探索内部激励制度,让我们的技术人才能够更加长期地服务。”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