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城市竞争力项目主席、美国巴克内尔大学经济系教授克罗索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除了“熊猫”这个城市名片以外,成都自身的“宜居”优势、城市的绿化,都是吸引人才、企业的利器。未来城市的竞争将是新经济的较量,成都抓准这个核心点,将有助于增强城市竞争力。
每经记者 余蕊均 每经实习记者 黄名扬 每经编辑 陈旭
上周五晚,老蔡结束了在成都的节目录制,准备返京,临走前他忍不住感慨,“成都现在一天有37个航班飞北京,真是跟以前不一样了!”
繁忙的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映射着这座城市连接世界的频率。和老蔡一样,时隔12年再次来到成都的全球城市竞争力项目主席、美国巴克内尔大学经济系教授彼得·卡尔·克罗索也感受到了蜀道的变化。
“像香港、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都是沿海城市,某种程度上来讲这种城市是有先天发展优势的。而成都这种身处内陆的城市,其实最初的发展与世界的联系相对较少。”克罗索回忆说,2006年他第一次来成都时,从法国到成都还没有直飞航班,不得不绕道阿姆斯特丹。“如今,成都的交通非常方便,特别是空中交通,这使它能够和世界相连。”
他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直言,成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竞争力不断增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得益于这座西部城市空中交通的巨大发展。
事实上,老蔡和克罗索此次成都之行的目的,均是参加2018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以下简称创交会)。5月18日~20日,成都第四次迎来创交会,用更成熟的姿态打造国际“双创”交易盛会。今年的主题比以往更加聚焦“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这也是站上新起点的成都推动城市战略转型的重大抉择、重塑城市竞争优势的关键之举。
克罗索表示,如果说“熊猫”为成都增加了辨识度,提升了城市品牌,成都自身的“宜居”优势、城市的绿化,都是吸引人才、企业的利器。在他看来,未来城市的竞争将是新经济的较量,成都抓准这个核心点,有助于增强城市竞争力。
克罗索教授接受每经记者专访 每经记者 张建 摄
正如一位企业家所言,“没有自己的品牌,造多少车都是别人的辉煌。”对于一家现代企业来说,品牌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代表着生产力和竞争力。
如今,不仅中国企业需要创建具有竞争力的世界级品牌,随着世界经济竞争将落脚点放到城市身上,城市品牌的塑造亦非常重要。
“塑造城市品牌,就是为了让一座城市的形象印在消费者、游客、企业,包括市民和城市管理者们的脑海里。”5月19日,克罗索参加了成都创交会的一场主体活动——“2018上市公司品牌价值与创新论坛”,并从学术角度分享了他所理解的品牌与城市的共生关系。
作为研究城市竞争力的专家,克罗索长期致力于研究品牌价值在城市层面的实践与应用,并长期关注中国城市发展。曾在联合国人居署、经合组织等机构多次发表文章,并与中国学者共同撰写《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等。
克罗索表示,中国大部分城市可能都有着摩天大厦和遍地的工厂产业园,因此,在城市品牌塑造的初期,像成都贴上“熊猫”这样的标签,即城市品牌标签化,将有利于增加辨识度。但越往后走,越需要更加多元的品牌,来丰富城市的形象。
在他看来,就像巴黎不是只有牛角包,芝加哥不是只有堆场门,东京不是只有樱花,“对这座满怀自豪的城市来说,成都也绝不单单只有熊猫。”
克罗索认为,成都正站在通往一个“科研技术”城市的道路上,所以在宣传城市形象时,可以更有针对性一些。
“比如关于职工宿舍的宣传,它们为谁建造?是为拥有常青藤联盟和其他高等院校学位的8.7万名研发人员,还是为流水线工人?”克罗索表示,“相对而言,硅谷和西雅图的高科技企业,会更侧重于宣传企业为高薪、高技能职工提供班车服务,接送员工往返于研发办公区和位于旧金山或者西雅图城区的舒适住宅区。如此画面,更有利于传递企业适宜工作、研发水平高的形象。”
越来越多的案例显示,良好的城市品牌形象,能够增加城市对人才和企业的强烈吸引力,这也是为什么在“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的当下,城市营销的方式也愈发多样,“网红城市”一个接着一个。
那么,成都的优势到底在哪里?多位参加今年创交会的嘉宾都向记者提到“成都环境真好”,不仅公共绿地多,连居民住宅上也种了很多绿色植物,“这是北方城市没有的。”
的确,平畴千里、气候温润,这是成都与生俱来的城市优势,也是城市竞争力所在。
克罗索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成都的“宜居性”魅力很大,当他得知成都正在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后,特别强调这将成为成都城市品牌竞争力的强有力来源。
“成都与十多年前相比变化非常巨大。除了更多、更大、更高的建筑,我注意到成都现在也更注重绿化,比如酒店外面有非常大的公园,在城里开车穿梭时,也会经常路过绿地和公园。”克罗索提到,和上世纪90年代伦敦、巴黎等国际化都市大规模建设城市公园不同的是,如今的城市绿地除了净化生态、为市民提供休闲场所外,其实还承担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克罗索解释说,如果说以往劳动力更多是指在工厂工作的“工人”,现在更多是指受过良好教育、具有技能的“人才”。他表示,“只要这些人才愿意,他们可以去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工作。因此,城市不得不开始主动地吸引人才。而人才在选择工作城市时,最关注的通常就是城市的安全性、是否有好的邻居,以及城市生态环境。”
在克罗索看来,城市品牌的塑造可以更多地依靠口碑,“自下而上”地去考虑,“其实我听到‘成都是很宜居的城市’的评价,几乎都是来自其他城市的市民。”他说,“我们应该更加聚焦市民,他们是最懂这片土地的人,这座城市最终的发展目标也要靠他们去实现。”
虽然成都早已迈进“万亿俱乐部”,但其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规模”和“层级”的双重挤压不可忽视,成都急需重塑城市竞争优势。发展新经济、寻找新动能,可谓应时而谋、顺势而为。
去年,成都提出了新经济的“成都释义”,聚焦“六大形态”、构建“七大应用场景”,出台了支持新经济发展的18条具体措施,并且还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新经济发展委员会,以制定精准政策体系、创新要素供给模式。
今年创交会的主题亦非常明确——发展新经济、寻找新动能,“独角兽培育”“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场景创新”等内容引起广泛讨论。
克罗索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谈到,如果说城市的绿化是吸引人才、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利器,城市竞争力未来的关键正是“新经济”,很多优秀的城市都希望走在前列。
他表示,硅谷曾有人说,现在中国的城市极其适合推进科学研究,因为很多中国城市本身非常注重培养人才。“例如成都,就有各种各样的大学,甚至不用刻意吸引人才就已经有很多了,这里有很好的发展新经济的环境。”
令克罗索印象颇为深刻的是,“这里的地方政府会主动向新经济的发展伸出援手,甚至积极扮演服务者的角色:你们发展需要什么?我能为你做什么?这和美国的状况是完全不同的。”
不过,他也强调,对有想法要树立自己品牌的城市而言,一定要让“他人”根据城市已取得的成就来自己作判断。
“如果一个城市想要打造‘创意城市’的形象,那么它不能自称‘创意城市’,而是可以采取行动,如开展研究、帮助新公司申请专利、举办高级研讨会等,这些活动会自然地让人们认识到,这是一个学习、生活和工作等各方面都有创意的城市。”克罗索表示,同样对于成都来说,也要用行动让外界感受到这里发展新经济的决心和成效。
“关键是要顺其自然。”他说。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