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融信中国2018业绩目标剑指1200亿

    每日经济新闻 2018-02-01 10:24

    融信中国1月31日公告全年业绩目标称,2018年融信中国连同其附属公司全年目标销售1200亿元。业内人士表示,融信在2018年冲破千亿元既是企业要求,或也是行业需求。

    每经编辑 吴若凡    

    每经记者 吴若凡 每经编辑 魏文艺

    1月31日,融信中国(03301.HK)公告全年业绩目标称,2018年融信中国连同其附属公司全年目标销售1200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截至2017年末,TOP3房企已将行业的业绩标尺提升到了5000亿元,千亿房企数量也达17家。在这样的背景下,融信在2018年冲破千亿元既是企业要求,或也是行业需求。

    相关业内认为,在73%的上市房企对去年业绩预增的格局下,货值、人才和布局充分的企业在今年值得关注。

    2018年冲刺1200亿

    今年全年业绩目标确定在1200亿元,对于融信中国而言是什么情况?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相关数据,截至2017年12月31日,融信中国共取得总合约销售额约人民币502.35亿元,总合约销售面积约238.69万平方米;土地储备截至2017年6月底达到约1300万平方米,货值超过3000亿元,冲刺全年目标蓄力较足。

    但是记者注意到,融信的土地储备72%位于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地段,这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成本价和溢价都较高。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上半年,融信一二线城市拿地均价为10603元/平方米,在售项目均价为26584元/平方米;三四线城市拿地均价为5754元/平方米,在售项目均价为14469元/平方米,整体平均合约售价约21046元/平方米,收支相对平衡。

    在资金方面,1月26日融信中国宣布,发行于2021年到期的3.25亿美元优先票据,按年利率8.25%计息,发售价为票据本金额的98.066%,所得款项净值约3.15亿美元。融信中国称,融资所得拟用于偿还其若干现有债务,公司已获得新交所原则上批准票据于新交所上市及报价。

    易居中国执行总裁丁祖昱曾预测,2018年千亿房企阵营将新增加至少12家,以融信、泰禾、阳光城为代表的闽系房企则是其中最有实力冲击千亿阵营的房企。他认为,到2018年底,千亿房企数量或将达到29家。

    安居客房地产分析师张波表示,“千亿”并非只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全国化的“入场券”,如非达到千亿规模,未来或许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萎缩。

    张波表示,跨越千亿过程中,房企最难就是做好风控和规模扩张的平衡,步子迈大了,基础不牢固,风险自然增大,无论是兼并还是抢地,都离不开资金杠杆,在金融机构缩表的大背景下,八成以上的企业都将面临融资风险,规模如吹气球般膨胀而终至爆裂的现象,或许就会出现在“千亿”冲刺的跑道上。

    房企融资成本或上升

    来自克而瑞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TOP3房企销售额均破5000亿元,千亿房企数量达17家。对于融信而言,冲刺千亿,对于其行业地位而言意义重大。

    来自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月31日,已经公布2017年年报预告的房地产上市企业合计82家,60家企业的业绩预告是预盈与预增,占比高达73%,预计亏损的企业只有8家,不足10%,且这8家企业基本都处于转型状态。

    “在这种格局之下,预增是大势,体现企业信心也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并且冲刺千亿也是出于企业对行业地位的需求,在当前的房地产市场,地位和规模依然对资源和品牌具有重大意义。”上述机构人士表示。

    。2017年9月,大华继显发布报告,给予融信中国“强烈买入”评级,目标价为9.80/10.98港元;2017年10月,德意志银行发布研究报告维持“融信中国”公司债买入评级,二级市场报价98.75元,到期回售收益率8.15%;2018年1月,中投证券 (香港) 发布融信中国的深度报告,给予“强烈买入”评级,目标价11.90港元。

    今年以来,融信中国的股价也十分抢眼,截至昨日(1月31日)收盘,融信中国股价累计涨幅达47%。

    不过,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随着最近内地房地产调控监管信托资金进入房地产,房企最近融资的资金成本明显上升,融资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在楼市调控的大趋势下,房企越来越关注资金链安全,在境内融资收紧下,海外融资越来越受房企关注。

    不过,张波表示,在目前融资渠道收紧的趋势下,龙头房企面临的融资压力较小,但二三线房企融资压力较大,也会进一步加速资金向龙头房企集中。如果说弊端,冲击千亿就必定在产品的可复制性以及快速扩张上动脑筋,对于个性化产品,对于因地制宜且有本地化风格的产品,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很难得到保证,产品难免呈现千篇一律的格局,可以出优品但很难出精品。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中核、中核建重组 核电产业迎“新三角”格局

    下一篇

    年报业绩预告披露完毕 主板预告业绩增速相对较好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