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安泰集团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临时会议通过了延长关联方还款承诺履行期限的议案。具体内容是,新泰钢铁对安泰集团逾期的应付账款最晚在2018年12月底之前偿还完毕。
每经编辑 每经实习记者 肖达明 每经记者 岳琦
CFP图
每经实习记者 肖达明 每经记者 岳琦 每经编辑 张海妮
安泰集团(600408,SH)与其“兄弟”企业山西新泰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泰钢铁)之间的债务重组,比预想的更花时间。12月26日,安泰集团公告披露,新泰钢铁对安泰集团逾期的应付账款还款期限可能将再度延长,而这也是占用资金偿还第三次延期。同日,公司公告收到山西证监局的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
安泰集团证券办回应称,时间推进过程过长主要是因与银行方面进行沟通工作耗时过长。记者注意到,从12月26日公司发布的公告看,沟通已有一些进展。
作为同一实控人控制下,在同一产业链上下游通力合作的“兄弟”企业,新泰钢铁近年却成为安泰集团“不可承受之重”。安泰集团在2014年半年报、三季报中未及时披露被关联方占用大额资金。2016年4月,安泰集团收到山西证监局行政处罚决定书,接着遭到投资者索赔超千万元。
截至2016年年末,安泰集团应收新泰钢铁因日常关联交易事项形成的逾期款项余额为超过17亿元,加上按照银行贷款利率进行计算得到的超过1亿元的违约金,新泰钢铁一度拖欠上市公司超过18亿元资金。
12月26日,安泰集团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临时会议通过了延长关联方还款承诺履行期限的议案。具体内容是,新泰钢铁对安泰集团逾期的应付账款最晚在2018年12月底之前偿还完毕。
然而,这已经不是安泰集团第一次延期了。山西证监局关注函显示:“2016年6月、2017年2月,公司已就该承诺进行过两次延期,山西证监局也多次约见公司及关联方新泰钢铁相关人员谈话,并下发行政监管措施督促相关方尽快履行承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屡次拖延的背后,上市公司与新泰钢铁之间形成的债务已成历史包袱。
记者梳理公告发现,截至2014年年末,新泰钢铁就已形成超过18亿元的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而2015年安泰集团与关联方实施资产置换,按照新泰钢铁实控人当时的承诺,应该在2016年6月底之前偿还完毕债务。然而,这一计划进行得并不顺利。
2016年6月15日,安泰集团公告表示董事会通过延期议案,表示将通过业务重组来彻底解决关联方经营性欠款的问题。然而,这一方案又告失败。直到2017年1月,安泰集团提出新方案,也就是直到现在仍在推进的“债务重组”方案。
具体细节是,将安泰集团在部分金融机构的借款合计不超过20亿元债务转移到新泰钢铁名下,以偿还等额的新泰钢铁对安泰集团的经营性欠款及相应的违约金。2017年2月,为完成“债务重组”,清偿工作再度延期。
记者注意到,与前两次延期不同的是,此次的延期并不意味着清偿方案的再度变更。
既然方案并未变化,为何不能在承诺期内完成?山西证监局询问安泰集团:“请承诺相关方说明在作出该承诺前是否分析论证过承诺事项的可实现性?”
安泰集团证券办人士告诉记者,时间持续较长,主要还是与各大债权银行的沟通耗时较长,尤其是由于债权银行需履行其内部审批程序,故时间上不好把控。
不过,在可行性上安泰集团表达了一定的信心,并表示已经取得一些进展。26日公告显示,截至目前,工商银行已同意进行债务转移,涉及借款金额2.63亿元,而本年度内,新泰钢铁以现金偿还安泰集团经营性欠款约8000万元。与此同时,安泰集团表示与山西农信社就5.66亿元社团贷款的转移方案已达成一致意见,目前正在最后的推进阶段。
“现在加上违约金也就15亿多,农商行方面已经是实际操作阶段,协商成功可能性是很大的。”上述证券办人士告诉记者,与各大金融机构的协商,相关工作有“先难后易”的特性。随着与农商行、工商银行的协商取得进展,与其他金融机构债权人的协商在表率作用下更易于进行,“预计在明年一季度,协商工作能取得比较大的进展。”
值得注意的是,要在信用方面取得银行认可,新泰钢铁仍要承受考验。第三方数据平台启信宝统计数据显示,新泰钢铁有被执行人信息超过20条,2015年还形成失信人信息1条。安泰集团公告提示,新泰钢铁的履约能力也在逐步增强,但仍存在在承诺期限内不能全部偿还上市公司逾期欠款及相应违约金的风险。
公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30日,新泰钢铁未经审计的总资产为102.17亿元,净资产为2.95亿元,2017年1~6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09亿元,净利润3631.83万元。
公告还显示,若无法兑现承诺,将从安泰集团应付新泰钢铁的关联采购款项中予以逐步抵扣。上述证券办人士表示,新泰钢铁对上市公司有一定依赖性,若直接抵扣应收账款,会使其资金周转发生问题。
上述证券办人士告诉记者:“这也是大股东做的一个兜底方案,不到最后一步不会实行。因为我们知道这也是第三次延期,我们肯定再也不能有到承诺期完成不了的情况出现了。”
相关链接: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