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建言成都文创:艺术“入屋”才能生根

    每日经济新闻 2017-09-25 13:40

    最近,成都在文创建设方面可谓动作频频。设立总规模达50亿元的“成都音乐文化产业基金”、2017‘蓉城之秋’成都国际音乐季”开幕、“成都-波兰文创专场对接会”在华沙举行……一系列动作都在“昭示”着成都文创发展的雄心,而作为世界文创高地的香港,很多经验值得成都借鉴。近日,我们和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王英伟聊了聊,听听他对成都文创的建言。

    每经编辑 丁舟洋    

    王英伟

    每经记者 丁舟洋

    今年8月,“川港澳合作周”成都建设国家西部文创中心专场活动在香港落下帷幕。而关于香港与成都在文化创意产业间的互动、交流,才刚刚开始。

    对于发展文创产业,政府在培育和推广中应该怎样做?对成都建设“西部文创中心”的雄心,香港有哪些经验可借鉴?成都与香港这两座城市在艺术行业又有哪些合作空间?针对这些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对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王英伟进行了独家专访。

    “创意一直是推动香港社会持续进步的原动力。”王英伟表示,“‘肯定人人享有接触艺术的权利’是香港艺术发展局的一个信念,我们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让艺术‘入屋’(即“走进千家万户”),让欣赏艺术成为香港人生活的一部分。艺术家和观众群是互相影响的,成都发展文创产业,除了培育艺术家、艺术从业者,也应大力推动‘全民艺术’。”

    解决租金高企 为艺术界提供房租优惠

    每年,有多达8000个文化艺术活动在香港举行。

    国际知名的“巴塞尔艺术展”于2013年登陆香港,让香港成为亚洲国际艺坛的枢纽城市,展示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品,成为海外与本地艺术家、画廊、策展人、收藏家及艺术受好者的平台。苏富比、佳士得等全球艺术品拍卖机构,亦将在亚洲的分支机构设在香港。

    “川港澳合作周”成都建设国家西部文创中心专场活动现场 张建 摄

    艺术不是有钱人的游戏。只有普通市民都能欣赏艺术、亲近艺术时,这座城市的艺术行业、艺术产业才能有赖以生存的土壤。除了声名远扬的艺术品展览、交易市场,香港在营造城市艺术共享空间、推广全民可接近性和培养民众艺术欣赏等方面的培育工作,尤其值得借鉴。

    王英伟向每经记者介绍了他们对本地中校艺术团和艺术家的持续支持计划。“比如我们有策略地推出不同类型的人才培育计划,为香港艺术工作者的培训提供经费资助。还比如去年8月推出配对资助计划,申请人只需为自己的艺术项目筹到3万港币的赞助,艺发局就为其发放拨款……”

    “一直以来,香港艺术家和艺团都面对香港租金高企的问题,要有自己的工作室或排练场地绝非易事。”王英伟坦言。他回忆起自己的亲身经历:“2010年,适逢香港推出‘活化工厦政策’,我便开始积极游说商界朋友,慷慨拨出部分楼面,为艺术界提供租金优惠,发展艺术空间。2013年,我们成功推出‘ADC艺术空间计划’,开创了政府、商界和艺术界合作的崭新模式。”

    现在,香港艺术发展局正在和香港大埔区议会紧密合作,把已停办的大埔官立中学改建成表演艺术中心。该校舍总楼面面积超过90000平方尺,一方面能为本地艺团提供创作、排练及展演的地方,同时为周边居民提供更方便欣赏及参与艺术活动的地方。

    “希望和成都合作,共创艺术新天地”

    “要让更多人可以认识香港艺术家及欣赏他们的作品,就要艺术‘入屋’(粤语“走进千家万户”的意思),把欣赏艺术成为香港人生活的一部分。”王英伟认为。

    例如,自2011年起,香港艺术发展局与电视台合作推出艺术类节目,专访本地艺术家及介绍本地艺团的最新活动等等。“自2008年起,我们推出‘校园艺术大使计划’,奖励具出色艺术表现,又富有推动艺术使命感的学生,委任他们成为校园艺术大使。让学生从小接触艺术,培育艺术的小种籽,成为未来的艺术观众、艺术爱好者,甚或是艺术家。”

    在谈到成都的文创产业、艺术行业发展机会时,王英伟大为看好。他表示,成都的文化资源丰富、历史底蕴深厚,发展文创产业的空间很大。

    “川港澳合作周”成都建设国家西部文创中心专场活动现场 张建 摄

    “成都特别重视其非物质文化遗产,设有专职机构负责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传承和展演。此外,我注意到成都市内艺术园区相继落成启用,如蓝顶艺术区、浓园国际艺术村、西村艺术空间、东郊记忆等,令成都市一跃成为国际文化地标,艺术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土壤。”王英伟称。

    王英伟相信,香港与成都之间的交流会更加密切。“我们现正在正争取资源,让香港的艺术团队能参与内地城市的艺术节等活动,希望以后有机会和成都多合作,共创艺术新天地。”

    对于成都发展文创产业的建议,王英伟说:“我认为艺术家及观众群是互为影响的,除了培育艺术家外,推动全民艺术亦是关键。如何培训人才、创造平台和开发软件将会是日后的课题,尤其是如何让可以产业化的艺术作品巡回国内外,更应深入研究,创造条件。”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我国“乙炔制乙烯”技术获突破 有望降低乙烯对外依存度

    下一篇

    归还政府补贴 法拉第未来内华达工厂项目彻底终止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