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团队认为,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需要把握好极为重要的窗口机遇期,恶补轻纺工业的短板,长期来讲才能让产业结构步入良性发展。报告同时建议,吉林省要发展的轻工业是现代轻工业,而不同于传统简单的轻工业。不过,孙建波对此提出质疑,认为东北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地区,地区经济发展需要明确分工,来发展优势产业,而非弱势产业。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周程程
每经记者 周程程
一份报告引发了一场大讨论:东北发展需扬长补短还是扬长避短?主角之一还是林毅夫。
8月21日,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团队发布《吉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吉林报告》”)称,吉林应转变重工业赶超战略思维,率先弥补轻工业短板。
紧随其后,以银河证券原首席策略分析师孙建波为代表,诸多学界和市场人士提出异议。
孙建波撰文鲜明亮出观点:东北地区不应该补轻工业短板,东北地区并不是轻工业适宜的转移目的地。
此后,林毅夫团队与孙建波又经历一番论战。两者之间关于东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分歧点也逐渐明晰:扬长的同时,到底应该“补短”,还是“避短”?
真理越辩越明,经过涵盖学者、企业家等多方角色在内的研究和讨论,在“老工业基地”和“共和国长子”的名声之外,东北地区探索出全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可期的。
辩论起源:吉林省要不要发展轻纺业?
补短还是避短,这是一个争论的核心问题所在。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采访双方发现,林毅夫团队以及孙建波均认为东北经济发展需要“扬长”。但林毅夫团队认为应该补短,而孙建波则认为应该避短。
林毅夫团队认为,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需要把握好极为重要的窗口机遇期,恶补轻纺工业的短板,长期来讲才能让产业结构步入良性发展。报告同时建议,吉林省要发展的轻工业是现代轻工业,而不同于传统简单的轻工业。此外,吉林省还可以发挥重工业的基础反哺轻工业,与此同时也能促进重工业的发展。
不过,孙建波对此提出质疑,认为东北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地区,地区经济发展需要明确分工,来发展优势产业,而非弱势产业。此外,目前我国江浙等地已经形成了轻纺等轻工业集群优势,东北地区由于成本等问题,竞争力更弱。
孙建波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东北地区并不具有发展轻纺等产业的廉价劳动力,发展成本会更高,势必依靠政府补贴,这反而会影响优势产业的发展。
林毅夫团队成员、吉林课题研究执行负责人付才辉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回应称,东北地区目前人口超过一亿,而全世界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也只有十来个。目前吉林省的经济体量与新西兰旗鼓相当,但人均收入水平只与非洲的加蓬相当。吉林省差不多就是一个体量较大的发展中经济体或地区,这是一个基本事实,而不是应该不应该作为一个大的经济体来诊断的问题。
付才辉指出,吉林省的轻工业是符合其当前潜在比较优势的,只要通过改善发展这些符合潜在比较优势产业的软硬基础设施,降低交易费用,就可以“使短板变长”。
这其中,也需要有为政府的发力。付才辉表示,吉林省等东北地区的各级政府需要发挥积极有为的作用,大力改善这些软硬基础设施降低企业成本。比如吉林省还有不少富裕的能源,有时也存在“窝电”的现象,地方政府其实可以针对这些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采取各种措施包括能源补贴以降低企业成本。
争议升级:东北振兴需先“留住人”
双方争论的同时,一些学者纷纷加入论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撰文反对林毅夫所提出的吉林应率先弥补轻工业短板的政策建议,而强调“轻工业行业基本上是一个竞争性的行业,应该让市场发挥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张可云认为,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并不适用于分析老工业基地。这些附加值不高、劳动密集、技术含量不高的产业,是否有利于优化吉林省的经济结构是令人怀疑的。
张可云表示,破解老工业基地振兴难题,关键不在于寻找区域内的比较优势和识别区域内的要素禀赋优势,而在于从大范围区域乃至于全国或全球的环境变迁中,发现有利于自身的发展机会并重新规划自身的发展定位。
他认为,经济结构存在问题只是老化病的表现之一,而不是东北衰退的症结。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甚至是负增长、失业问题严重、人口大量外流等都是老化的表现。
张可云表示,就吉林所在的东北地区而言,其关键症结在于技术人员的大量外流。防止人口特别是技术人员流失比经济结构“扬长补短”更为关键。保留住技术人才,是扬长避短的前提。
无独有偶,林毅夫团队也从另一个角度提到这个问题:以重化工为主导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非常弱,大量劳动力不是闲置在农业中,就是游荡在生产率较低的服务业中,或者外出打工,为了解决就业利用劳动力资源禀赋,目前吉林省尤其需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