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冯 彪 每经编辑 贾运可
编者按
【 乐视与融创,这两个曾经闪耀的明星,如今却成了难兄难弟。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近两年曾经或者正在激进扩张。
以乐视为例,宣称“将全部身家甚至是生命”都交给了梦想的贾跃亭,如今却面临补不完的窟窿。最近在“梦想”之外,还陷入了“豪宅门”,虽然乐视汽车方面对此有所回应,但有些问题仍然澄而不清。融创方面,在孙宏斌的主导下,融创两年来大举并购28起,涉资1500亿元,净负债率超200%。近期,在宣布拟600多亿收购万达多个项目之后,这种“套未来的钱”用来扩张的模式似乎也来到了一个敏感时点,因而我们看到近期融创系股债的大幅波动。
而此前的万达,在收购西甲马德里竞技股权等时也进行了多项大额海外投资,也曾遭遇“股债双杀”。这几天同样面临这种烦恼的,还有复星集团等。就在昨天,国家发改委在解释上半年对外投资大幅下降时,也提到有关部门将继续关注房地产、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领域的非理性对外投资倾向。】
每经记者 冯 彪 每经编辑 贾运可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7年前6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对境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投资额为481.9亿美元,同比下降45.8%。其中,房地产业和文化、体育、娱乐业对外投资同比下降超过80%。对此,7月18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严鹏程在新闻发布会上解释,这既有去年同期基数较高的因素,也有我国经济发展持续向好、企业在国内投资信心增强的原因。
严鹏程同时指出,有关部门将继续关注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领域非理性对外投资倾向,防范对外投资风险,建议有关企业审慎决策。
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林桂军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2015年到2016年对外投资增速很快,但是一些监管措施没跟上,部分项目风险较大。现在对外投资额下降是合理的,我国企业对外投资进入了一个调整期。
企业对国内投资信心增强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7年前6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45个国家和地区的3957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投资额481.9亿美元,同比下降45.8%。记者注意到,2016年是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创纪录的一年。商务部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1701.1亿美元,同比增加了44%。
企业对外投资下降,背后的推力则是企业对国内投资信心的增强。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速达到6.9%。从投资角度来看,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280605亿元,同比增长8.6%。特别是民间投资一改去年3%左右的低增速,在上半年同比增长7.2%。
国家统计局投资司巡视员赵培亚分析指出,民间投资增速回升得益于相关政策效果逐步显现,民营企业的投资信心逐步增强。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速超过预期,应该说我国仍是最具投资前景的国度。反而去年以来部分企业海外投资效果并不太好,这也促使企业将投资转向国内。”林桂军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除了高基数和企业国内投资信心增强,严鹏程也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对外投资下降还受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多、企业对外投资更加审慎的影响。另外,去年底开始有关部门加强了对外投资真实性、合规性审查,这也与对外投资额下降有关。
“一带一路”沿线成投资热点
在我国企业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下降的同时,对外投资结构在持续优化。
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前6月,我国对外投资主要流向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分别占同期投资总额的28.3%、18.3%、12.7%和11.4%。与此同时,房地产业对外投资同比下降82.1%,占同期对外投资总额的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对外投资同比下降82.5%,占同期对外投资总额的1%。
值得注意的是,在7月1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严鹏程表示,有关部门将继续关注房地产等领域非理性对外投资倾向,防范对外投资风险。
在林桂军看来,房地产等领域的对外投资,投机性比较大,风险也比较大。
“非理性投资就是违背市场规律、投机性强的投资。特别是一些企业对外投资并非自己主业的项目,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非理性倾向。”林桂军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虽然上半年企业对外投资下降,但真实合规的对外投资仍是政府部门支持的方向。
“我们支持国内有能力、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真实合规的对外投资活动;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按商业原则和国际惯例的对外投资项目。对外投资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重要途径,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将在推进对外投资便利化的同时,有效防范对外投资风险,促进我国对外投资持续健康发展。”严鹏程说。
严鹏程还特别提到,尤其支持企业投资和经营“一带一路”建设及国际产能合作项目。
实际上,在对外投资整体同比下降的背景下,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却在增长。商务部数据,今年前6月,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的47个国家有新增投资,合计66.1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13.7%,比去年同期增加6个百分点。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