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项义妹
编者按:大国崛起,需要城市的崛起;大城崛起,需要产业的崛起。产业兴,城市兴,产业衰,城市衰。正值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于7月2日召开,《每日经济新闻》推出“大城崛起”系列报道,解析伦敦、底特律、深圳和成都4个城市的产业立城、兴城的故事。
【深圳篇】
每经记者 项义妹
“1979,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90年代,这首脍炙人口的《春天的故事》,将深圳特区的蓬勃发展唱响了大江南北。至今听来,歌词都让人无比动容,因为这唱的不只是歌,还是真实的发展故事。
深圳这座昔日仅有3万多人口、两三条小街的南部边陲小镇,在38年间,已发展成为一座拥有上千万人口的现代化都市。
深圳 “崛起”的背后,与其率先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升级等方面进行改革密不可分。
产业发展从“速度”向“质量”转变
38年前,深圳这个与香港一水之隔的小渔村成为了中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从此,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2016年,深圳市生产总值为1.95万亿元,同比增长9%,增速分别高出全国、全广东省2.3个和1.5个百分点。
而纵观深圳的产业发展史,就是一部顺应经济发展规律、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不断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力发展“三来一补”加工业开始起步,到九十年代着力打造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再到本世纪前十年初步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文化产业为支柱的现代产业体系。
2011年以来,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因此,深圳开始全面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转变。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高技术产业高端化、优势传统产业品牌化,构建以“高、新、软、优”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同时,加快布局生命健康、海洋经济、航空航天、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等未来产业。
过去一年,深圳新经济规模占经济总量过半,全年具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三新”经济增加值9827.45亿元,占GDP比重50.4%。
深圳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深圳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深圳质量”为标杆,推动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推动生产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变,推动产业布局向协调集聚转变,实现产业发展规模化、高技术产业高端化、优势传统产业品牌化。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产业转型升级为深圳经济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而伴随着深圳特区38年产业发展的华丽蜕变,创新一直是其中的灵魂。
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所长陈恩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产业能够不断进行发展升级,创新是其内在驱动力,包括改革开放、设立经济特区、自贸区等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
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圳2016年创新驱动发展的成绩亮眼。深圳市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800亿元,占GDP比重提高至4.1%。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增长50%,占全国一半;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40%。
“深圳地区的创新动力主要来源于企业,以企业作为创新平台有一个很明显的优势,就是先进、适用的高新技术和科研成果更容易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广州社科院研究院彭澎也向记者表示。
细数深圳的高科技公司不胜枚举,除了国产手机“四大金刚”中的两大“金刚”——华为和中兴总部都落在深圳外,还有腾讯、华大基因、大疆无人机等大型科技企业。此外,深圳南山区还陆续吸引了一大批新兴的高科技公司和互联网公司,“BAT”中的百度和阿里巴巴也纷至沓来,至此中国互联网的三大巨头齐齐亮相深圳南山。
作为南方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和制造基地,深圳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怀揣梦想的创客们。
深圳微孚智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成为提供世界顶级智能机器人与无人机产品解决方案的科技企业,2015年2月正式成立于深圳。其创始人兼CEO何伟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到深圳创业之前,他们在西安做了七八个月的时间,之所以来到深圳,主要原因包括:首先,深圳能够给中小企业提供很好的公平竞争环境,做出来的产品、技术,都可以直接转化为市场效应。同时,深圳具有人才聚集的优势,并且毗邻香港,国际化氛围较好,可以利用香港出海的优势把产品卖到全世界。
深圳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通过一系列举措加快产业发展向创新驱动和生态驱动转变,以产业发展牵引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建立覆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发展”全链条的生态体系。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