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原文:
一、绿色动力优化能源格局
(一)能源结构更优
1、巩固资源基础
公司继续坚持资源战略,优化勘探部署,突出重点盆地和有利区带的集中勘探、精细勘探、效益勘探,加强综合地质研究,获得一批规模优质可动用储量发现。2016年,在鄂尔多斯、四川、塔里木等盆地落实多个千亿立方米级规模储量区,新增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连续10年超过4,000亿立方米,新增油气储量当量中天然气所占比例为40%,较上年提高9%。
2、提升产能规模
公司不断优化资产组合和产品供应结构,增加天然气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天然气在公司国内油气当量产量中的比重在过去5年间提高6.9%,产量增长31.7%。2016年公司国内天然气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3.2%,供应天然气1315亿立方米,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绿色动力不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3.促进天然气利用与替代
公司积极配合政府和行业公司,推动天然气在电力、化工、交通和航运领域的应用。2016年,在华北和川渝地区大力推广“煤改气”工程中,公司提供稳定的气源保障,促进了这些地区“煤改气”工程的顺利实施,有效改善了当地大气环境。
(二)升级标准更高
我们提前制订油品置换升级方案,销售公司与直属炼厂逐一落实产能和产量,积极协调部分直属炼厂提前转产国Ⅴ油,做好国Ⅳ资源和国Ⅴ资源并行的统筹优化。目前,中国石油26家直炼企业均具备国Ⅴ生产能力,西部3条长输管道均已完成置换,各销售企业油品置换全部完成。
(三)供应范围更广
我们持续推进跨国天然气管道和国内天然气骨干管网设施建设,增强油气资源运输和调配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努力满足社会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截至2016年底,中国石油运营天然气管道长度接达51734千米,形成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连通海外,覆盖30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全国性油气供应网络。
2016年,西气东输支线贵港-玉林和金坛-溧阳输气管道建成投产,将有效提升广西、江苏两地资源配置效率和市场供给保障能力,西气东输三线东段建成投产,打通向福建省的供气通道, 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等项目按计划推进。公司油气调节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多措共举专注节能减排
(一)强化污染减排
2016年,公司重点实施了58项减排工程,其中,废水治理工程9项,废气治理工程49项。污染减排核查结果显示,2016年,公司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同比分别下降0.23%、2.1%、10.5%、11.2%。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
(二)推进能源节约
我们制定了年度节能降耗降本增效实施方案,实施16项节能重点措施。突出重点领域节能降耗,持续推进油气田加热炉提效,开展提效工程的实施评价,共对3512台加热炉实施了节能监测,平均热效率由不足80%提高到了85.3%。
2016年,公司实现节能量87万吨标准煤,完成年度计划的133%,全年新鲜水用量比上年下降1.31%。与2010年相比,2016年公司天然气消耗量占总能耗的比例上升6.4个百分点;原煤消耗量占比下降5个百分点;
三、绿色环保引领低碳发展
(一)推进非常规天然气开发
我们着眼未来能源可持续供应,稳步推进致密气、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
致密气:公司成立了中国国家能源致密油气研发中心,努力提高致密气开发效益,2016年致密气产量达到276.4亿立方米,占公司国内天然气总产量的27.2%。
煤层气:我们加快煤层气产业基地建设,推进规模开发,建立了中国最先进 的煤层气实验室。国内最大的中低阶煤层气田保德气田建成投产,沁水、鄂东两大煤层气生产基地实现储量增长和规模开发,2016年,公司商品煤层气产量16.8亿立方米,占公司国内天然气总产量的1.7%。
页岩气:我们优选有利开发区,形成了以平台水平井体积压裂为核心的6大技术系列及配套国产化工具,初步实现了规模建产和有效开发。截至2016年底,长宁—威远、昭通两个国家级示范区建成配套产能30亿立方米,2016年生产页岩气28.2亿立方米, 占公司国内天然气总产量的2.9%。
(二)推进CCUS工程化
我们加快CCUS工程化进度,通过技术研发和矿场实践,已在吉林油田建成二氧化碳注气站3座,成功应用CCS-EOR技术埋存二氧化碳110万吨,阶段埋存率保持在96%以上,保障了长岭高含二氧化碳气田的清洁生产。二氧化碳驱累计增油10万吨,实现了控制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为采油增能量的双赢。
2016年,“二氧化碳驱油与埋存技术研究及应用”荣获中国石油和化工科技进步一等奖,“二氧化碳采油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三)有序发展利用新能源
地热能:初步完成中深层地热能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示范研究。开展了中低温地热发电、油田污水余热利用、地层水回灌及 高温地热钻井技术攻关研究。其中,华北油田参与了中低温地热发电863科研项目并通过验收。
生物质能:乙醇汽油在东北地区实现规模化供应。解决了航空生物燃料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与传统的航空煤油相比,该燃料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预计可减少50%以上。
(四)携手应对气候变化
1. 深度参与OGCI合作
作为油气行业气候倡议组织(OGCI)在中国的唯一成员,中国石油深度参与OGCI国际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2016年11月4日,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王宜林与其他九名OGCI成员公司领导人签署发布了《OGCI共同宣言》和《2016年OGCI年度报告》,详尽展示了2016年的合作成果。为扩大OGCI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的影响力,中国石油同步发布了年度报告中文版,并在苏州2016年国际能源变革论坛上,发布OGCI研究成果——“天然气与煤炭全生命周期温室效应对比研究”报告。
2.打造规模化林业碳汇
公司支持中国碳汇林建设和植树造林活动,积极参与中国石油集团与国家林业局共同发起成立中国碳汇基金,累计建设碳汇林33,100万亩。
四、统筹管理严控环境风险
(一)强化目标责任考核
公司持续完善岗位责任、考核监督制度,以环保责任落实为抓手,以风险防控为核心,以提升全员环保素质为目标,以强化过程管理考核为基础,全面加强环保责任体系建设,有效推进了环保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2016年,公司出台了《中国石油环境事件管理办法》和《中国石油输油管道环境风险防控管理规定》等管理制度,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和环境风险管理,控制、减轻和消除环境事件危害。
公司在每年年初召开安全环保节能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环保节能的一系列要求部署,以及集团公司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上一年工作,部署当年重点任务。
(二)加强现场环境监管
制定《集团公司落实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实施方案》,召开大气污染防治核心区企业专项工作推进会,纳入国家“2+4”重点城市的燃煤小锅炉淘汰改造已完成90%。
截至2016年底,中国石油共有304个监测点实现联网,国家重点污染源监测点全部联网监控,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传输有效率达到97.8%、现场端企业现场核查审核合格率达到100%、系统数据完整率达到100%、数采仪安装运行率达到100%,均大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6年,我们依据最新发布的行业温室气体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重新设计开发一套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管理平台,对国内100多家企事业单位全面开展温室气体核算工作,全面分析各业务领域控排潜力与控排措施。
全面梳理VOCs综合整治任务,建立VOCs项目月调度机制,将京津冀炼化企业治理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予以推进,重点强化企业VOCs达标项目进度管理,开展集团VOCs治理质量核查,及时了解并积极向国家环境保护部汇报企业VOCs治理难点,确保VOCs综合整治任务保质保量、有效推进。
(三)提升建设项目管理
2016年,我们成立专项工作组,开展了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管理专项督办,要求所属企业开展环保“三同时”自查、清理和整改。开发了建设项目安全环保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了建设项目安全环保 “三同时” 在线填报和动态监督,实施动态跟踪、预警和督办,并完成了与集团公司投资项目一体化管理系统衔接集成,确保建设项目全覆盖。
(四)严格环境风险防控
公司着力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将环境保护的风险管理关口前移,健全完善“分层管理、分级防控”的风险管理机制,建立环境风险数据库,针对梳理出的环保六大风险实行分级、分层、分专业管控,制订了针对性的管控方案,组织主要生产经营单位识别企业级风险,逐级落实管控措施,确保环保风险全面受控。
(五)注重环保科技创新
我们持续推进“油气勘探开发固体废物处理技术评估与危险属性鉴定”、“污水处理与回用技术”等环保科技研发应用,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和技术攻关,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一批低碳环保节能新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有力支持了公司绿色行动发展计划和节能减排“双十”工程的实施。
五环保行动诠释央企担当
我们秉承“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宗旨,履行环境责任,做优秀企业公民,积极参加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改善活动,助力绿色“一带一路”油气通道建设,用态度彰显担当,用行动诠释承诺,用措施达成目标。听,绿色战略、清洁发展、科技护航,每一个足迹,都掷地有声。看,节能减排、低碳环保、自身约束,每一个行动,都全力以赴,为碧水蓝天尽一份应尽的责任,努力让祖国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
六、战略眼光开创绿色未来
2017年,我们将继续致力于全面提升环保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力争环保水平保持处于中央企业前列、主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将以争做优秀企业公民为目标,贯彻落实《低碳发展路线图》、《污染达标升级计划》、《生态保护行动纲要》三项行动纲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供应体系,稳定达标、在线监控的污染源管控模式,以及保护优先、严守红线的生态环境保障机制。
我们相信,中国和世界的进步离不开能源,能源发展需要低碳转型。中国石油将认真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既要做社会能源供应的守护者,也要做清洁能源、低碳转型的推动者,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事业。
(商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