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跨越,这是中国实现大国崛起的必经之路。然而,要真正迈好这一步却并不容易。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形势下,我国外贸发展情况如何?如何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针对这些问题,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独家专访了全国政协常委钱克明。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李彪 每经编辑 陈星
每经记者 李彪 全国两会现场报道 每经编辑 陈星
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跨越,这是中国实现大国崛起的必经之路。但是,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形势下,如何真正迈好这一步,成为广为关注的话题。
自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已经成为120多个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2013年开始我国成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但是,成为贸易大国之后,中国的出口量如何从数量向品质转变,我们如何从参与向掌握主导权和话语权转变,仍需要时间和智慧。
“一带一路”战略、《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等重大政策的推进实施,正在为中国贸易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我国外贸发展现状如何,如何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针对这些问题,3月6日,《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独家专访了全国政协常委钱克明。
外贸高增长难以延续
NBD: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外贸经历了快速增长,在今年的两会部长通道上,商务部部长钟山指出:“未来要考虑原来的外贸发展方式是不是仍然适应,如果不适应就必须调整,那就是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钱克明: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口以年均15%以上的高速度持续增长,从2009年开始成为世界货物出口第一大国,并一直保持至今,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但这种传统的外贸增长模式不能再维持下去了。
首先,从国内外环境看,我国外贸高速增长的支撑条件已不复存在。我国外贸高速增长期正是改革开放、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红利的集中释放期。这一阶段又恰逢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加速,因此,这一时期被誉为全球化和世界经济的“黄金期”。内外部有利因素叠加,支撑了我国外贸及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目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资源环境承载压力日趋增加,人口红利减少,任何单项改革和单一政策的边际效应都不如以前。而全球经济目前陷入了“新平庸”,产业链和价值链收缩,需求萎缩,反全球化势力上升,贸易保护主义泛滥,地缘政治博弈加剧。可见,无论是国内资源环境禀赋,还是国际政治经济环境,都无法再支撑我国延续以往的外贸增长方式。
其次,从国际市场份额看,我国出口数量扩张已触及“天花板”。冷战结束后,世界市场的分配,由原来的通过实力、战争或意识形态划分,转为由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规则主导下的自由竞争获得。作为这一体系规则的设计和领导者——美国,曾在1998年争得全球出口市场的最高份额12.4%。随着参与竞争国家的增多,其份额逐渐减少,目前在8.5%左右徘徊。而同期我国出口份额由2%左右逐年递增,2015年已达到13.8%,比美国的峰值还高1.4个百分点。
与贸易强国之间仍有差距
NBD:针对现在的形势,您觉得我们与贸易强国之间还存在哪些差距呢?
钱克明:对形势的变化,我们必须扎扎实实转变贸易发展方式,加快推动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贸易强国既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也是支撑国家崛起的重要引擎。
根据商务部组织的研究,贸易强国一般具备4个方面的共同特征:一是贸易和双向投资规模大、结构优,国民生产总值(GNP)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是产业竞争力强,产业与贸易、投资、金融、货币协同发展。三是拥有高水平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良好的营商环境。四是对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具有重要影响力。
在这些指标中,我国的贸易投资规模等指标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在产业竞争力、货币金融实力、营商环境、经贸规则制定等方面,则存在着显著差距。
NBD:针对这些方面的差距,对于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您有什么建议呢?
钱克明:我建议从三个方面做出努力:首先是改变观念,建立贸易强国导向的统计监测评价体系。围绕建设贸易强国的目标,加快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贸易强国统计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从主要关注速度、规模等数量指标,向更加重视结构、质量、效益等综合性指标转变,充分发挥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挥棒、引航灯作用。
其次,要加强规划,推进贸易强国建设与“中国制造2025”衔接配套。抓紧制定贸易强国战略规划,深度对接“中国制造2025”,强化贸易投资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配合与良性互动,从“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转变,优化国内外要素资源配置,为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大支持,以产业“强”推动贸易“强”。
最后,还需要深化改革开放,构建有利于贸易强国建设的体制机制。完善对外贸易法律体系,增强国内对外贸易法律体系与国际法、国际协议、区域性贸易协议的衔接。提高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质量,在更大范围推广复制。构建体现新时期外贸发展要求、与贸易强国相适应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体系。加强统筹协调,建立促进产业与贸易、投资、金融、货币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提高开放标准,深度参与新的国际规则制定,由国际经贸规则制定的旁观者、跟随者转变为参与者和引领者。
加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
NBD: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对于我国贸易发展意义深远,您能否介绍下在深化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方面,我们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如何帮助国内企业“走出去”?
钱克明:目前中国企业已在“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建设了50多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商务部作为对外经贸合作的主管部门,充分依托其和有关国家签订的经贸联委会、筹委会现有机制,加强与有关国家的沟通和交流,不断深化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
具体包括:积极推进与沿线国家的战略对接,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积极扩大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培育国际贸易新的增长点;积极扩大与沿线国家的投资合作,拉近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纽带;积极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努力实现早期收获;积极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辐射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等。
未来我们将与各国各方携手合作,聚焦构建互利合作网络、新型合作模式、多元合作平台,大力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扎实推进“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从完善政策措施、强化公共服务、搭建合作平台等多个方面入手。
“一带一路”
未来将与各国各方携手合作,聚焦构建互利合作网络、新型合作模式、多元合作平台,大力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扎实推进“一带一路”经贸合作。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