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美元计算,2016年中国进出口的确比美国少204亿美元,这主要是汇率波动和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下降造成的。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张怀水 每经编辑 陈 旭
每经记者 张怀水 每经编辑 陈 旭
自2009年以来,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出口国,随后又在2013年首次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然而有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美国进出口贸易额比中国多出200多亿美元。由此,仅从数据层面来看,去年全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额被美国反超。
2月21日,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就媒体关注的热点话题予以回应。针对中国进出口贸易额被美国反超一事,高虎城表示,按照美元计算,2016年中国进出口的确比美国少204亿美元,这主要是汇率波动和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下降造成的。
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进出口24.3万亿元(折合约3.7万亿美元),同比下降0.9%,降幅比2015年收窄6.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3.84万亿元,下降2%;进口10.49万亿元,增长0.6%;贸易顺差3.35万亿元。
扩出口不能以资源环境为代价
虽然2016年我国的外贸数据较2015年出现较为明显的回暖态势,但在以美元计算的前提下,贸易总额却比美国少了204亿美元。
上海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阮青松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单个年度贸易额出现下滑,并不意味着中国丧失了贸易大国的地位。就中国进出口总额来看,204亿美元的波动处在一个正常的区间当中。“去年中国贸易额被美国反超,也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和国际上各种贸易壁垒有关。尤其是贸易大国更容易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比如去年中国共遭遇119起贸易摩擦案件,平均每3天就发生一起,客观上肯定会影响到贸易额。”阮青松说。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处于转换过程当中,传统竞争优势正逐步消失,新的竞争优势培育需要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难免会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除了自身原因以外,汇率波动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中国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欧元以及其他货币计价的部分,这些货币相对比美元都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因此以当期美元来计价,难免会出现账面上的低估。”
记者发现,2016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虽然被美国小幅反超,但从季度来看,逐季回稳的趋势却很明显。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6年四个季度进出口分别为下降8.1%、下降1.1%、增长0.8%和增长3.8%,尤其到了四季度,出口和进口出现双升的局面。
高虎城表示,中国作为一个贸易大国和出口大国,一年的贸易额将近4万亿美元,2016年的出口仍然占据全球第一位,比美国高出6435亿美元,顺差超过5000亿美元。
“发展进出口贸易根本目标是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我们要看到,中国依靠低成本发展外贸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我们不会以国内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盲目地扩大出口,与规模和速度相比,我们将更加关注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高虎城表示。
出口商品结构正不断优化
在2016年全国商务工作会议当中,高虎城曾强调,未来中国外贸发展需要摆脱速度情结、数字情结,着重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摒弃以速度论“英雄”的观念,推动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
从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来分析,2016年我国外贸虽然呈现的是负增长,但回稳向好的趋势却是十分明显的。
首先,全年进出口降幅小于2015年——2016年进出口总额24.3万亿元,下降0.9%,降幅比2015年收窄6.1个百分点;其次,季度进出口由降转升,四个季度进出口分别为下降8.1%、下降1.1%、增长0.8%和增长3.8%;第三个方面是国际市场份额企稳回升,上半年国际市场份额为12.8%,前三季度已经回升到13.1%;最后是出口、进口数量全部实现正增长:全年出口数量增长0.1%,进口数量增长3.1%,贸易额下降主要是一些商品价格长期的低迷造成的。
阮青松告诉记者,结合2016年外贸的整体趋势,今年外贸发展形势可以用“谨慎”、“乐观”两个词来形容。“预判今年进口额有可能会有提升,出口额下半年可能会更加趋于稳定。”
“所谓谨慎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特朗普上台以后,虽然爆发大规模贸易战的可能性不大,但针对某些企业、某些行业的贸易摩擦很有可能会更多;其次,欧洲、日本等国家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依然用‘替代国’身份来针对中国,有可能导致中国受到一些不公正待遇。”阮青松认为,乐观的一面主要体现在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贸易新优势的培育初显成效。未来,中国出口的商品有可能会从“微笑曲线”的低端走向高端。
高虎城在发布会现场也介绍说,“很长一个时期,中国出口商品绝大部分是消费品,现在正在走向消费品和投资品并重的时期。”全年高附加值大型成套设备出口增长超过5%,高技术含量的航天航空、光电通讯设备增长超过10%。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