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天,又一家亚洲公司在股市上亏惨了,两天损失掉约47亿美元市值,并在今天(12月28日)发生了熔断,股价暴跌20%。这家企业就是日本的"百年老店"东芝,造成这47亿美元损失的罪魁祸首,竟是太平洋彼岸的一家美国公司。
每经编辑 吴瞬 王嘉琦
今年9月,韩国三星Note7手机发生电池爆炸后,三星电子市值曾在三天内蒸发约224亿美元。
而最近两天,又一家亚洲公司在股市上亏惨了,两天损失掉约47亿美元市值,并在今天(12月28日)发生了熔断,股价暴跌20%。
这家企业就是日本的"百年老店"东芝,造成这47亿美元损失的罪魁祸首,竟是太平洋彼岸的一家美国公司。
雪上加霜的是,穆迪今天还将日本东芝公司的评级下调至Caa1,并列入进一步下调评级的观察名单。Caa1是穆迪评级系统中垃圾区的第七等级。
市值两天蒸发47亿美元
12月27日,东芝发布公告称,因此前评估不足,一年前收购的美国核电业务或将计提商誉减值高达约1000亿日元(约合59亿元人民币),这或令东芝2016财年业绩蒙受巨大损失。
▲东芝12月27日公告
消息发出后,东芝在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的股票一度跳水16%,27日收跌近12%。今日(12月28日),东芝股价再度暴跌20%,引发熔断。
12月26日,东芝公司在东京交易所收盘报443.1日元,截至28日收盘,股价报311.6日元,两日累计跌幅达29.67%。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计算发现,东芝公司两日蒸发了5568亿日元市值,约合47亿美元。
2015年12月,东芝通过旗下核电子公司美国西屋电气公司(Westinghouse),以2.29亿美元(约合15.9亿元人民币)对价,从芝加哥桥梁钢铁公司(CB&I)手中收购了石伟公司(CB&I/StoneandWebster)全部股权。石伟公司主要从事核电站建设业务。
1000亿日元商誉减值将对东芝2016财年业绩造成多大影响呢?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查询东芝2011财年~2015财年业绩发现,2015财年,东芝的营业利润为1700亿日元,净亏损378亿日元。
▲2011财年~2015财年东芝净利润和利润销售比走势
若将这1000亿日元放在2016财年业绩中对比就能发现,这1000亿日元的减值计提,对刚有起色的东芝无疑是一记重锤。2016上半财年,东芝净利润达1153亿日元,同比增长209%。
对于可能造成的损失,东芝日本公共关系和投资者关系部回应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称,目前东芝集团和西屋电气仍在努力计算相关数据。
不做家电做核电,未来怎么办?
东芝集团成立于1875年,是日本首家制造出电饭煲、电视机、微波炉的厂商,并是这些产品畅销全球的重要推动者。但2015年,其生活业务仅占东芝销售额的9%。事实上,西屋电气这一事件能对东芝造成如此大的影响,是因为能源电力板块尤其是核电已成为东芝最重要的业务之一。
▲东芝2015年各大业务板块占比
近年来,由于中韩两国家电企业的快速崛起,东芝、索尼等老牌日系家电企业由于缺乏竞争力,纷纷开始在全球战略收缩,尤其是东芝开始将各类业务进行转卖,而最近一两年,东芝“砸锅卖铁”,几乎全盘甩卖了自身的家电业务:
1.东芝将主业务为生产及销售电视机及洗衣机的印尼分公司卖给了中国创维;
2.东芝将图像传感器业务出售给索尼;
3.东芝将家电业务80.1%股权出售给中国美的集团;
4.东芝将其医疗设备业务出售给日本镜头和办公用品厂商佳能。
这些现象都表明,日系家电企业的没落趋势在持续和加快,而且日系企业对家电产业已基本丧失信心。
在此情况下,东芝开始将主要精力集中于能源尤其是核电业务,但这一产业的形势也不容乐观。
众所周知,日本是资源稀缺国,核电是日本至关重要的电力来源。但在2011年3月福岛核电事故后,日本国内的核电站反应堆因定期检查等原因,曾在2012年5月和2013年9月两次进入“零核电”状态,直到2015年8月才重启;同时,日本国内出现了强烈的“反核”情绪,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的核电站建设目前难以重启。
国内市场指望不上,日本的核电站企业只能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日立制作所计划,将于2020年代前半期,在英国的4~6个核电机组可以投入运行,并依托这一成果在北美和亚洲扩大订单。
西屋电气在中国和美国建设了包括新型反应堆在内的8个核电机组,预计还将在印度获得6个机组的订单。今年6月,美国总统奥巴马与访美的印度总理莫迪在白宫举行会谈,就东芝旗下的美国西屋电气在印度建造6座核反应堆达成基本协议。12月28日,日本经济新闻报道,西屋电气携手中国企业,正与土耳其政府展开谈判,力争在土耳其获得4个核电机组的建设订单。
对于此次计提商誉减值是否会使东芝改变核电战略,东芝方面向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表示,目前尚未有明确的战略调整,但不排除未来在有需要的情况下改变核电战略。
每经编辑 王嘉琦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