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电影界资深行家周铁东解析保底发行之根本

    每日经济新闻 2016-07-14 23:53

    资本介入电影,让保底发行这种新玩法越来越流行。然而,过去传统电影的发行环节并没有保底发行的做法,电影圈内人对新玩法是欢迎还是排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此专访了曾任中影、新影联等电影公司高层、对好莱坞和中国电影都非常了解的电影界资深行家周铁东。

    电影界资深行家周铁东解析保底发行之根本:

    保底发行只是被资本驱动的对赌,十赌九输甚至逢赌必输

    周铁东

    【人物简介】

    周铁东,原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译审、多所国内外院校和研究机构客座教授和客座研究员。

    自1984年以来,对国内外电影产业进行过全方位的研究,并于1995年到2005年在好莱坞工作十年,实地学习并考察了好莱坞成功的运作方式,对好莱坞电影具有比较精深的了解。多年来一直在中国电影集团负责电影进出口工作,曾任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历时八年。

    30多年来,为国内外电影报刊撰写长短文章600余篇,出版译著和著述达15部,翻译和撰写的文字累计约800万字。所译《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被艺术院校定为教材并成为业内人士的必读书。

    资本介入电影,让保底发行这种新玩法越来越流行。然而,过去传统电影的发行环节并没有保底发行的做法,电影圈内人对新玩法是欢迎还是排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此专访了曾任中影、新影联等电影公司高层、对好莱坞和中国电影都非常了解的电影界资深行家周铁东。

    保底发行是资本青睐中国电影市场后产生的“新兴概念”

    周铁东说,电影营收流程三大环节制片、发行和放映是电影产业相辅相成、具有共生关系的三个不同的次产业。制片找到发行商,后者依靠放映商的零售网点将电影送达受众从而回馈制片发行。制片阶段,刚刚进入国人视野的“完片担保”机制试图将制片、发行和放映三者绑接在一起,以实现共生共荣的关系。完片担保涉及“制片方”、“资本方”、“担保公司”和“发行方”,是“担保公司”通过各种专业的调查、鉴别与判断才能把这几方捏合在一起,使这种完片担保结构成为可能。而这种完片担保也仅限于中高成本的独立制片项目,好莱坞大公司一般不用这种安排来确保其项目“在预算内如期完成”。在完片担保结构中,提前进入的“发行商”必须对担保公司承诺一笔“最低发行保证金”,在影片制作完成之后支付给制片方,而制片方则可以在“担保公司”的运作之下拿着这份“保底发行”合同向银行或其他资本方提前借贷制片所需款项。对比完片担保,周铁东指出:“目前中国电影市场流行的‘保底发行’缺少至关重要的“担保公司”环节。正是这一专业把门人的缺失,使得‘保底发行’成为了一场被资本驱动的对赌,以至于十赌九输甚至逢赌必输。”

    从上述角度而言,保底发行是资本青睐中国电影市场后产生的“新兴概念”。周铁东说,资本充沛了,这是资本趋利必然选择的路径,但即便是在电影工业发达的美国,也没有保底发行。“国际上有保底分账,国际电影市场版权交易,最通用的方式就是保底,但这里的保底是基于版权,并不是针对票房。比如一部影片,片方预期的版权费是500万美元,但发行方对此不是很有信心,不愿意一次性买断,便会与制片方商定一个最低保证金,如50万美元,余下再按商定比例分账。如果双方都对项目信心满满,则无需这种最低保证金,而是无保底完全分账。好莱坞大片在中国发行就是无保底分账。”

    周铁东表示,上述国际通行的保底分账都跟影片票房没有关系,电影的票房是“保不了的”,“电影的魅力和风险也在于它票房的不确定性,正是这个给了资本可乘之机。”从周星驰的电影《西游降魔篇》让外界认识保底发行后,近来保底发行不仅愈演愈烈,而且保底发行方的身份也多元化。《西游降魔篇》《心花路放》的保底发行都是传统影视公司,有着电影发行的经验,但从目前中国票房最高的电影《美人鱼》开始,纯资本方开始介入保底发行,一些公司有着基金公司的背景,投资速度快,擅长金融运作。个别保底发行案例已出现资金杠杆,让保底发行更带有以小博大的色彩。

    保底高票房,更容易产生票房注水

    表面上看,保底发行是发行方为了抢夺优质电影发行权的一种竞争手段。在大的电影公司可能垄断大片发行权的背景下,一些公司想要争夺好片子的发行权,会向出品方提出保底发行。周铁东说,正常的保底发行如果意在票房,趋于理性,本身并无问题,但怕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热钱投资电影总是需要渠道,必须炒作,保底发行如果报出明显虚高的价格,比如20亿,在我看来更像是广告。这时候保底方更可能用保底高票房的话题来达到别的目的,保底可能亏了,但保底的投入可以在别的地方,通过别的方式赚回来。这是‘羊毛出在狗身上’,有‘猪’买单,很诡异。另外,保底高票房,更容易产生票房注水。”

    尽管电影票房具有不确定性,但是根据电影投资成本、电影质量来预测票房,并非毫无经验可循,这便是完片担保之所以能成为行业实践的依据。在周铁东看来,趋于理性的保底发行金额应该是符合行业一般认知规律的,“根据好莱坞的情况,一部小制作的片子,一般票房要达到制作和宣发成本的三倍才能盈利,大片则要4-6倍才能盈利。一部院线电影,成本1亿的片子,如果影片质量、创作阵容等各方面没问题的话,保底3-5亿没人怀疑,但是如果超过几倍是有点扯。这确实需要行业常识,但现在有时候的保底发行是挑战常识,而有时候影片还会涉及虚发成本,如果保底的话更会让金额升高。”

    在电影产业链上,发行是重要环节之一。按照国际惯例,发行根据合同条款规定有不同形式,一种是不承担成本的发行,即拿发行费。周铁东说:“发行费比例根据发行能力和平台决定,大的大公司可能拿走25%,相当于拿发行劳务费。”另一种是发行参与分账比例,制片成本5000万,发行再投5000万,票房分账时,发行要分走50%,同时发行方还要收发行费。“这种也是博弈,是商业谈判的问题,无可厚非。”周铁东说,什么形式可以谈,但是保底发行一定要观察它的动机和效果,“如果通过保底用高票房的话题来‘讲故事”,达到别的赚钱目的,那么电影票房已经偏离了行业本身,沦为炒作工具。”

    上一篇

    《美人鱼》保底方现身《绝地逃亡》10亿保底 暑期档保底发行抢夺好片发行权

    下一篇

    小型影视公司搏保底:优秀片源竞争大 重金砸钱为拿片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