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誉衡药业发布公告,因在定增同期出售旗下资产普德药业,定增的目的之一“补充流动资金”将无实施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因此决定终止此次定增。值得注意的是,此前的5月底,誉衡药业宣布“闪卖”收购仅半年的普德药业,此举被认为是其扩张“补血”计划的重要棋局。
每经编辑 每经实习记者 赵天宇
每经实习记者 赵天宇
去年10月发起定增预案,今年3月下调募集资金总额,誉衡药业历经大半年的29亿定增计划因“卖子”普德药业而宣告终止。
6月18日,誉衡药业发布公告,因在定增同期出售旗下资产普德药业,定增的目的之一“补充流动资金”将无实施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因此决定终止此次定增。值得注意的是,此前的5月底,誉衡药业宣布“闪卖”收购仅半年的普德药业,此举被认为是其扩张“补血”计划的重要棋局。
目前,誉衡药业“卖子”普德药业的具体估值尚未出炉,但由于其完全收购普德药业也仅过去半年,当时的收购价为27.8亿元,与上市公司终止的29亿定增数额差距不大。
定增融资还是出售旗下普德药业获得资金,对于誉衡药业而言似乎是二选一的选择题。与定增相比,出售普德药业或许更加“短平快”,但也意味着将失去标的公司对誉衡医药的营收贡献。而另一方面,誉衡药业“卖子补血”背后是否存在继续扩张并购的意图备受关注。
记者联系誉衡药业相关人士,但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坎坷定增方案宣告终止
去年9月誉衡药业宣布终止60亿元定增,仅一个月后,其再次抛出新的定增预案,拟募集资金不超过40亿元。今年3月,该公司修订预案,将募集资金下调至29亿元,主要用于补充流动资金,金额为21.9亿元,占拟募集资金的76%。
誉衡药业的定增预案遭证监会多次问询。今年1月13日,誉衡药业收到中国证监会的反馈意见通知书,延期一次后,于3月5日进行了回复。3月10日,誉衡药业又收到上述监管部门的补充反馈意见通知,3月23日该公司再次回复。
对定增募资规模的合理性,誉衡药业多次对监管部门做出说明。据其回复公告,截至 2015 年 9 月 30 日,其银行贷款余额为 18 亿元,“为公司历史最高值”,因此该公司拟将定增募集的10亿元用于偿还银行贷款;11.9亿拟用于补充日常营运资金。
面对由来已久的资金饥渴,誉衡药业却主动放弃了定增“补血”计划。6月18日,公司公告称,终止原因在于定增审核期间同步“卖子”普德药业。如果出售普德药业顺利实施,则定增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之一的“补充流动资金”将无实施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誉衡药业对外宣布出售普德药业,始于今年5月末,距其完全收购普德药业仅过去了半年时间。去年1月,誉衡药业以23.9亿元购买普德药业85.01%股权,当年12月份又以3.9亿元收购了剩余14.99%的股权,两次收购的总价为27.8亿元。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虽然目前普德药业的最新估值尚未出炉,但从收购时的价格来看,其“卖子”可能获得的资金与此次终止的29亿定增数额差距并不会太大。
“卖子”急补血再谋扩张?
终止定增或出售普德药业资产,对于誉衡药业而言,更像是二选一的选择题。
2015年以来,誉衡药业开启并购模式,不断的扩张也加剧了其资金压力。去年以来,其已实施完成或尚在实施的重大投资或资产购买已经达到11起。据誉衡药业披露,这些并购累计交易金额54.73亿元,而截至今年3月,尚未支付的交易金额达21.34亿元。
在分析定增“补血”的合理性时,誉衡药业在今年3月23日回复中国证监会的反馈意见中称,即使是在定增完成后,该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将为33.64%,仍高于行业均值 31.27%。誉衡药业亦在该公告中坦陈,资产负债率的提高以及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的降低,“给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带来较大压力”。
如今,在二选一的题目中,誉衡药业将天平倾向了普德药业的出售,而放弃了经营大半年的定增预案。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今年3月,誉衡药业当时收购的金额仍有13.1亿尚未支付,对比收购总价27.8亿元可知,未付资金约占一半。在收购普德药业之初,誉衡药业本打算定增募资收购,但最终定增流产,改为自筹资金收购。
对于资金问题,誉衡药业在2015年年报中对重点工作分析称,该公司将尽快推进完成定增,为后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此外也提到了择机发行公司债和中期票据等。然而,无论是已经终止的定增,还是择机发行公司债及中期票据,其获取资金的耗时颇长。
不过与定增相比,选择出售普德药业则意味着将失去其不菲的营收贡献,其净利润与誉衡药业的扣非净利润相比,约达到三分之一。至于为何“忍痛割爱”,誉衡药业也曾表示,出售普德药业的原因中亦包括取得未来发展的资金,为公司后续转型提供资金支持。而就在宣布“卖子”的几天后,誉衡药业披露使用自有资金8500万美元投资国外医药健康标的。
誉衡药业证代刘月寅在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解释称,“普德药业生产药品的种类非常多,产品与我们的战略转型方向有出入。”记者试图再次联系上述人士,询问上市公司决定放弃定增、出售普德药业获的后续安排,但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