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最近了解到,挂号、问诊、导诊、慢病管理、资讯类和学术类等领域都是移动医疗从业者的发展方向。而在医疗资源不足、分级诊疗制度不成熟等背景下,春雨医生、丁香园在去年分别以合作、自建的方式开设线下诊所,一些医生也开始凭借多点执业政策尝试“体制外”工作。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赵娜
◎每经记者 赵娜
作为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行业,尽管以微医集团(原挂号网)、好大夫在线、丁香园和春雨医生等为代表的移动医疗企业逐渐被熟知,不同的细分领域也出现了很多创业公司,但这一不够市场化的行业仍在经历探索期。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最近了解到,挂号、问诊、导诊、慢病管理、资讯类和学术类等领域都是移动医疗从业者的发展方向。而在医疗资源不足、分级诊疗制度不成熟等背景下,春雨医生、丁香园在去年分别以合作、自建的方式开设线下诊所,一些医生也开始凭借多点执业政策尝试“体制外”工作。
优质医疗资源放大器
“看病难、看病贵,再加上看病烦,这是不同医疗体系永恒的痛点。”华康移动医疗首席运营官戴廉在最近举行的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GMIC2016)上直言,看病难首先源于医疗资源的总量严重不足,另外医疗资源的结构性失衡也非常明显。
但现状下,借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彻底改善医疗服务模式有些不现实。北京医院副院长杜元太提到,整体上,国内的优质医疗资源还需要一个培育和发展的过程。就现阶段的优质资源来说,互联网医疗是一个放大器。比如对养老机构或者一些病房来说,互联网可以让一个医生发挥以往传统模式下数个医生的功效。
“移动医疗变得越来越不像移动医疗,这是当前最大的变化。”而在戴廉看来,这两年更大的变化是平台型的公司越来越向传统行业渗透,和医生集团对接、开诊所、做保险等,形态非常多元。
戴廉甚至称,当下是整个医疗行业的战国时代,因为竞争者也变得更加多元。从趋势上看,由移动医疗到互联医疗,当希望创造更多价值、连接更多不同的医疗数据时,自然需要不同的手段去融入更多的医生、患者的使用场景。
改善服务模式和体系才是方向
据易观智库《中国移动医疗市场年度研究报告2016》预测,今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同比增长128.6%至111.5亿元,明年有望突破200亿元。
不过作为仍处在早期发展阶段的产业,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外科教授王杉对包括《每日经济新闻》在内的媒体表示,虽然分级诊疗是未来趋势,从资本渗透的角度看,如果现在投资的是类似让每个百姓都能到最好的三甲医院看上病的方向,其实是种短期行为。
在他看来,国内还没有建立起很好的转诊体系的背景下,挖掘能够转变医疗服务体系或服务模式的项目才是长期方向。“将来大医院的门诊要逐渐减少,在社区是两类:一类是我们现在热炒的全科门诊,一类是把大医院的门诊分散到人口和地理位置有所区别的专科诊所。”
事实上,不管是患者、医生还是医院,围绕医疗服务模式和体系,都有许多待改善空间。
比如在3月,腾讯发布了其互联网+医疗战略“腾爱医疗”,其中一项是专门服务于医生的APP腾爱医生。
“医疗方面有很强的痛点,我们去看医生最主要的一个就医路径是去到一个医疗机构,经过很繁琐的步骤才见到医生。出院以后,离开这个医疗机构,和医生之间的连接就断了。”腾爱医生第一负责人姜军军日前对包括《每日经济新闻》在内的媒体称,该APP的目的就是在患者离开医疗机构之后,医生还能够持续地跟进,帮助医患双方建立服务体系闭环。
值得注意的是,在政策层面,去年国内先后有涉及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和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等相关政策出台。
春雨医生首席医疗官范晶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坦言,对中国的移动医疗公司来说,很多时候还要构建一个生态,需要企业自己去创造发展的环境,所以移动医疗公司会感觉很累,因为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包括政策、资本等。
但他也表示,很多时候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是希望促进产业发展,但在执行的过程中,会有一些所谓的“玻璃门”或者“弹簧门”,这是任何一个行业都会遇到的。
“我不认为这是一些非常致命的问题,仍有很多的解决办法。总体来看,现在的政策环境相比两年前移动医疗公司的生存环境要好很多。”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