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办副主任李东:去年票房远不止440亿 偷漏比注水更严重

    每日经济新闻 2016-04-20 00:57

    《叶问3》的票房造假给人们留下心理阴影,当金融参与电影的游戏变了味时,中国电影市场去年440亿元的辉煌票房战绩又会不会有水分呢?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丁舟洋    

    ◎每经记者 丁舟洋

    《叶问3》的票房造假给人们留下心理阴影,当金融参与电影的游戏变了味时,中国电影市场去年440亿元的辉煌票房战绩又会不会有水分呢?

    昨日(4月19日),在第六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特约活动中,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办副主任李东出席了一场由娱乐资本论举办的关于电影产业金融化风险的探讨。不等主持人问及,李东就公开澄清,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两年许多国产影片票房注水非常厉害,但实际上票房偷漏瞒报的情况远比注水严重。

    也就是说,如果按照观众们的真实消费情况,中国电影市场去年的总票房远超440亿元,这其中有不少被影院通过各种手段私自扣了下来。李东还举例说,北京一家电影院晚上停止售票后,所有员工可以拉开钱匣子分钱。

    事实上,李东所在的机构称得上是掌握最全面、准确电影票房数据的部门。一直以来,全国的几千家影院都是通过票务综合信息系统,将影片票房、人次、场次等数据实时上报到电影专项资金办的接收平台。

    但目前“全球最先进的”票务系统还经常被钻漏洞,李东表示,相关部门将在2年内做出中间结算平台,票房监管将得到加强。

    “去年票房远不止440亿”

    “去年440亿元的票房是不是有很大部分是因为注水推高了呢?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李东说。

    李东随即举了一个例子,在北京市中心的一家知名电影院,这个影城所有工作人员都抢着上晚班。因为他们听说晚上10点半停止售票后,所有人都可以拉开钱匣子分钱。“我认识的一个场务经理每月工资是3200元,他非常兴奋地告诉我,其每个月能有12000元以上的收入。这就反映了票房偷漏瞒报非常厉害。”

    票房注水的情况肯定存在,李东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但偷漏瞒报的情况绝对更严重,如果不是因为偷漏瞒报,中国电影早就过了440亿元的年度总票房。

    影院偷漏瞒报票房的手段层出不穷。比如“手写票”,观众付了钱从影院买到手写的票,系统显示该场次卖出30张票,实际却坐了50个观众。还比如“阴阳票”,有顾客要看甲电影,售票员却给了他乙电影的票,并强调拿这张票看甲电影没问题,这就是乙电影偷了甲电影的票房。

    “我跟一个影院经理说,我知道12种偷票房的办法,结果他说至少有20种。”有业内人士曾无奈地表示。

    突破“只能监不能管”困局

    目前,中国电影票务销售的管理系统正不断升级。

    据李东介绍,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办开发的票务系统1999年开始建立,历经10多年的发展,现在从票务系统上可以实时看到全国任何一家影院的卖票数据,而且该票务数据包含团购、零售、打折票等10多类票种。也可以每天看到前一天全国分厅分场的观影情况。“也就是说票房注水、偷漏瞒报甚至票价异常的情况我们都可以在系统里面看到。”

    李东对该系统表现出了足够的信心,“我们到日本、美国和欧洲去调查,发现我们这套系统相比其他国家来说是最先进的。”

    但是这套系统存在着唯一但要害的缺陷。李东坦言,“我们有监控的能力和手段,但是管不了。管不了的主要问题是我们配套的政策法规没有跟上,所以当我们发现问题的时候,我们没法拿政策法规去一一对照着进行处罚。”

    李东对记者表示,现在如果发现票房偷漏瞒报的情况,会告知片方,让其与院方解决。

    至于片方对票房的了解情况,有业内人士表示,从《叶问3》的票房造假处罚结果中也可以看出,片方和院线联合“造假”的违法成本其实并不高。

    针对“只能监不能管”困局,将在未来2年内做一个比较大的中间结算和监管平台,李东表示,这个平台兼具监管和结算的功能。每一张票都能在该平台上实现实时结算,及时将收益打入各方受益方账户。“相关部门也正在积极完善法律体系,突破我们‘只能监不能管’的尴尬。”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暴风科技去年净利涨3倍 营收增长仍靠广告收入

    下一篇

    商务部回应中企“买断全球”:对外投资存量仅占全球3.4% 尚处初始阶段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