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国家航空发动机公司呼之欲出 资本运作思路待解

    每日经济新闻 2015-10-14 22:57

    关注发动机行业的一位券商分析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这些公告意味着传闻已久的国家发动机公司将成立,中航工业“机发分离”亦将成行。在这一重大利好刺激下,上述3家公司集体一字涨停。

    每经编辑 刘灿邦    

    每经记者 刘灿邦

    9月30日停牌的中航动力、成发科技以及中航动控三家中航工业旗下发动机板块的上市公司,于10月13日晚间同时发布《重大事项相关情况暨复牌公告》,均表示可能脱离中航工业,实际控制人可能发生变更。对此,关注发动机行业的一位券商分析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这些公告意味着传闻已久的国家发动机公司将成立,中航工业“机发分离”亦将成行。在这一重大利好刺激下,上述3家公司集体一字涨停。

    不过上述公告显示,“公司认为上述安排不会对当年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构成重大影响。”因此,分析人士认为,国家发动机公司的成立仍需一定时间,最快估计也得十二月份。

    3家公司有望合为一体

    2011年,有专家呼吁启动“两机专项”,即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但是四年时间已经过去,专项却迟迟未出台,今年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将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地位提升至与其他产业同级,体现国家空前重视程度,市场也强烈预期“两机专项”即将出台。

    上述券商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发动机专项迟迟未获批准的原因主要在于中航工业现有的体制,因为集团内部既有发动机业务也有飞机业务,正是这一点成为了问题的症结。“发动机专项是需要国务院向下拨款,但是关键问题是拨给谁;现在航空发动机在中航工业内部,如果专项资金划拨给中航工业,则专项资金有可能流入其他业务板块。”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将航空发动机业务从中航工业剥离出去,单独成立国家发动机公司的方案就被提上议程。另外《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得的消息显示,今年初时,中航工业发动机板块研究所高层频繁调整。

    亦有分析人士向记者指出,在现有的中航工业体制下面,发动机的发展还是依附于飞机,研制一个飞机才研制一个发动机,但是美国的情况并不是这样,而是先将发动机研制出来,研制飞机的时候再找合适的发动机,“国家发动机公司的成立也使发动机摆脱了对飞机的依附,很多发动机型号研制应该都会提上日程,这也是为了能尽快把发动机搞出来。”

    关于上述三家上市公司发布的公告,多位接受采访的人士均认为比较符合预期,就是中航工业“机发分离”,单独成立国家发动机公司,这三家公司将被放入新成立的国发公司。

    对于发动机专项的资金规模,齐鲁证券在最新的报告中指出,预计重大专项是千亿规模,其投资周期可能缩短至10年以内,甚至达到5年,投资强度大幅提高,并且预计这样的投资规模应可持续20年或更长,在未来20年的时间里,中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投入可能多达3000亿元。

    后续资本运作值得关注

    中航动力相关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中航工业发动机板块除了上述三家上市公司之外,还有研究所及发动机制造的相关企业。据了解,研究所包括中航工业动力所、动研所、涡轮院、贵航发动机所以及动控所,目前由于研究院所改制等原因,这些研究所仍在上市公司体外。

    按照“机发分离”的规划,上述相关企业如无意外都会被划拨至即将成立的国家发动机公司,不过此前有预期国家发动机公司将不仅包含航空发动机,还有舰用燃气轮机甚至航天发动机。不过此前中船重工计划将集团动力资产注入风帆股份,并将其打造成集团动力业务平台。基于此,上述人士认为,燃气轮机已经不可能被纳入国家发动机公司,而航天发动机与航空发动机是不同的技术路线,并且因为涉及两个不同的集团,跨集团的整合可能会有一定难度,所以国家发动机公司应该只是单纯的航空发动机。

    除了资产有望划拨至新公司以外,上述分析人士亦向记者表示,关于发动机板块的资本运作后续也值得关注。“我的理解是把中航动力划拨过去就行了,因为成发科技生产发动机零部件,发动机设计和总装都在母公司成发集团,中航动控也有一点,并且中航动力市值在三家中最大,未来成立国家发动机公司一个上市平台就够了,以后可能会进行一些运作。”至于中航商发,该人士认为,由于其目前仍处于烧钱阶段,装入上市公司的可能性并不高。

    虽然国家发动机公司成立的方向似乎已经明确,不过在采访中,多位券商分析人士均认为,短期上市公司基本面不会有太大变化。事实上,上述三家公司的复牌公告中均提到,“公司认为上述安排不会对当年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构成重大影响。经向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相关部门询问,上述事项近期不会涉及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相关事项。”

    不过亦有乐观分析认为,发动机业务重组是一项重大情况的落实,也等于开启了军工行业的改革。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投入50%以上资源 爱奇艺加码VIP业务

    下一篇

    阶梯气价改革加速 深圳燃气表示利好有限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