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艺术品在线交易总额升至26.4亿美元,较2013年的15.7亿美元,增加近10亿美元。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宋双
◎每经记者 宋双
近年来互联网电商呈风起云涌之势,专注艺术品的电商数量已达2000家左右。尽管“互联网+”以无孔不入、“无所不+”的强势作风,深度入侵各行各业,但在艺术品市场上仍然建树无几。
原因并不复杂。现有的绝大多数艺术品电商并未重视艺术品消费需求,而是大搞线上拍卖,意向高端市场分一杯羹;但面对几乎“零基础”的中低端顾客,强调投资,强调增值,似乎有些“文不对题”。
4月23日,出现了一种新的艺术品电商形式——艺术家公盘准备打造一个全新的、信息透明的艺术品流通系统,希望能为初学者“再造一个市场”。
全球在线交易缓慢增长
互联网已入侵艺术品市场,并且速度越来越快。
首先来看全球艺术品在线交易情况。雅昌艺术网消息,据英国保险公司希斯考克斯公布的“艺术品在线交易报告”显示,2014年艺术品在线交易总额升至26.4亿美元,较2013年的15.7亿美元,增加近10亿美元。
消息援引希斯考克斯艺术部负责人观点,其表示与其他品类相比,当代艺术市场的增长速度惊人,这也令藏家、买家趋之若鹜。但同时他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我很想知道,这种心态上的转变是真实而冷静的,还是冲动、昙花一现的,人们是否觉得如果不跟风投资当代艺术,就会觉得好像缺点什么似的。”
然而最关键的一点是,这种艺术品交易数据所反映的只是冰山一角——毕竟艺术品在线交易仅占552亿美元的全球艺术品市场份额中的4.8%,且这种交易的84%都是单笔低于15000美元的藏品。
这或许让耕耘艺术品在线交易的商人有些失望。
也就是说,艺术品在线交易在全球来看,目前只能“撬动”低端市场,对于传统市场来说尚未构成威胁。或者说,愿意通过网络在线交易艺术品的购买者,并不具备高端购买力。更为关键的是,在网络平台上,你很难见到顶级的艺术品。
我国在线交易以拍卖为主
中国更是如此。目前我国的艺术品电商,主要瞄准的仍是投资人群,线上拍卖是主流,倡导保值增值。但就我国艺术品交易额主要靠少数高端艺术品成交拉动来看,在国民整体缺乏艺术品消费习惯的背景下,经营着中低端艺术品,却强烈想要占领市场巨大份额的艺术品电商目前处境并不太妙。
1999年嘉德在线成立,成为中国最早一批的艺术品在线交易平台;2005年至2009年,盛世收藏、博宝网、雅昌交艺网等先后上线;2011年淘宝试水艺术品拍卖,标志综合类电商正式涉足艺术品在线交易市场;2012年,艺典中国等新一批平台兴起。而从2013年起,艺术品电商就开始呈现爆发式增长,用艺术品电商研究专家王槄的话来说,就是“艺术品电商成了一只站在风口上的猪”。截至2014年底,国内在线艺术品交易网站已接近2000家。
而《2013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显示,当年艺术品网上交易额为30亿元,但艺术品总交易额为2000亿元,占比仅1.5%。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王槄对此认为,目前“线上拍卖只是复制了线下拍卖的形式,却没有办法复制线下拍卖的体验与氛围,也没有办法复制线下的客户。”
他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艺术品电商平台上交易的艺术品,很少能见到真正大师级的作品或名家精品,大多以消费级别的艺术品为主。而通过电商平台培养出的买家,一旦成为回头客,他们就将走向专业的收藏或投资领域,寻找更顶尖的作品,也就是线下的交易体系,而不是留在电商这个体系里。”
国际策展人、摩艺文化艺术总监李宓儿也认为,“国内的艺术品市场还处在调整期,早些年高端拍卖发展过于迅速,而在市场经济下行时期,艺术品的消费意识与市场流通都在清盘。虽然现在艺术品电商很活跃,但是国内电商大多数经营的是中低端艺术品或者艺术类商品。目前的调整可以让艺术品回归它的本质,带给人们精神的愉悦,少一些急功近利的投资,逐渐恢复到健康理性的市场。”
王槄表示,“艺术品不是一般的商品,相比一般商品的物质属性,艺术品更具有一种精神属性。现在的电商大多忽略了艺术品的精神属性,企图靠电商平台的流量优势介入艺术品平台,缺少了对艺术品受众群体的熏陶和培养。”
艺术品电商化的利弊
但无人否认艺术品电商是大势所趋。如果重新定位,重视艺术品基础消费,将消费与投资真正区分,才会迎来蓬勃发展。
艺术家朱敬一认为,“尽管目前艺术品电商实际成交量都不理想,但从趋势上看,电商肯定是主流,因为省掉了很多程序和麻烦。未来艺术品交易,网上成交肯定是大头。”“线上交易可以接过中低端市场,也就是说小画廊基本会被‘灭掉’,顶级交易还是会在画廊。线下的这一套体系在西方已经200多年,短时间不会被打破。”朱敬一表示,“很多人说艺术品不能线上交易,但我认为不存在问题。互联网的发达程度完全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例如利用网帧技术,坐在成都就可以看北京的雕塑,而且是全方位的感受。”
李宓儿认为,“线上解决了客户和画廊之间选择作品的便捷性。但短处是目前线上作品品质的丰富性和专业性还并不稳定。”
王槄指出,“目前艺术品电商大多专注于拓展艺术品、艺术家或商家资源,对于新买家的支持力度却少得可怜”。其建议,“艺术品电商应该完善一个体验式的购买过程,我来教你买艺术品,教你欣赏,帮你找圈子,以一个很大的社交模式来建立艺术品生态圈。不要一上来就开始销售,要分两步走,第一步通过各类社交媒体、线下活动等建立信任、培育客户;第二步才是成交,以及持续的成交。”
“再造一个市场”
经过三年多的筹备,今年4月底有一个全新的艺术品交易平台上线,其从“生态圈”概念入手,着手打造一个全新的艺术品流通系统,即艺术家公盘。
“传统市场是私盘,而我们是公盘。”总负责人罗嘉元这样解释。
三言两语很难解释清楚艺术家公盘的整套运转模式。单从交易环节来说,艺术家公盘是以艺术家为运营对象、以艺术品实物为交易单位的一家“网站”,顾客根据网站提供的背景信息,在网站买卖艺术品。艺术家有专业经纪人运营,顾客可享受售后服务。
“艺术家公盘的目标客户群其实很清晰,就是没进过艺术品市场但又想进,却碍于传统市场水很深、不知道怎么进的顾客,我觉得他们在艺术家公盘上都能很快地上手交易。”罗嘉元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与绝大多数艺术品电商的“颠覆性”思维不同,罗嘉元对于传统市场并无颠覆之意,甚至也无改造之意。
“我认为(传统市场)不应改变,也不应改造。虽然传统市场价钱不清、真假难分、买卖方信息不对称,但存在即合理,这样的特征其实是那个市场上藏家所需要的。所以,我认为传统市场是私盘性质,在小圈子里私密交易,很多信息不公开”,罗嘉元说,“而我们做的是另开一个市场,提供一套新的市场环境、市场机制。在艺术家公盘上,每个艺术家都配有专业机构运营,买卖双方信息对称、公开和规范。你买的艺术品有售后服务,也有保障”。
那么艺术家公盘“再造一个市场”的底气源自哪里?或是信息的透明度。“当每一张画进入艺术家公盘,其‘档案’就正式开始建立,其眼下和未来的一切,不论成交时间还是价格走势,艺术家公盘都会持续追踪,并在网站上公开。其过往信息尽管碎片化,公盘也会尽力收集。”罗嘉元说。
艺术家公盘以艺术家为基础。罗嘉元认为,“艺术家不应是营销高手,公盘上有专业的经纪机构为艺术家提供服务和营销推广,艺术家只需安心创作。”罗嘉元预计,2015年内艺术家公盘能与数十位艺术家签约,目前已经签约十位。因此,签约艺术家的数量和质量,成为其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过,与多数艺术品电商类似的是,艺术家公盘仍倡导“投资+收藏”,投资在前。增值是其核心概念之一,其将致力于“合理体现和提升艺术品的市场价值,打造艺术家应有的价格上升曲线。交易会员的投资收益通过市场价格低估的艺术家的合理价格提升而实现。”
《《《
交易技巧
如何淘金艺术品:鉴赏力是前提 雕塑或为下一热点
◎每经记者 宋双
面对艺术品市场这一极有潜力的消费金矿,人们该如何淘金?
而在淘金之前,应首先区别两个概念:艺术品消费与艺术品投资,尽管常被混为一谈,但却完全不同。艺术品消费是享受的,随心所欲的。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艺术品投资则非易事。
要想准确投到具有升值潜力的艺术品,其中有何交易技巧呢?对于新入者,又该如何提升艺术品鉴赏能力,准确把握未来趋势呢?
提升艺术鉴赏力
显然,在艺术品消费或艺术品投资之前,购买者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鉴赏力。
一般来说,要具备欣赏艺术的能力,就必须投入起码的时间。首先,投资者应进行必要的艺术鉴赏培训。其次,随着文化实践的发展和艺术品编码的复杂化,要求欣赏者具备越来越广博的知识背景。
国际策展人、摩艺文化艺术总监李宓儿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建议,“日常可以多增加对艺术鉴赏的培训与培养,提升自己的修养、眼光和品味。而好的展览,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等,可培养自己的见识、眼力。”
而对于纯粹出于喜好的消费,李宓儿向买家推荐著名收藏家安思远的一句名言:“如果你无意与这件作品朝夕相对,那就千万不要收藏它。”“不论是大师也好,年轻的艺术家也好,只要其作品能够给你带来一种真挚情感的共鸣,就是一件好的作品。”李宓儿说。
相比消费,艺术品投资则复杂得多。
王槄专注于艺术互联网研究,其对于艺术品投资的观点非常明确:“普通人可以专注消费,但是别太寄望于投资艺术品赚钱,应把艺术品升值看作消费的附加值。”
艺术品交易技巧
那么,对于普通人,艺术品交易有没有技巧可循?
成都画廊协会副会长、名堂基金董事长方临熟识的一位投资者的经验或可供普通投资者借鉴。这位客户每年保持10万元左右的艺术品投入,在中低端投资群体中很具有代表性。
方临总结其经验,“要做艺术投资,首先要与专业艺术机构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丰富自己的信息源。其次选准方向,最好从自己感兴趣的、单一的、有个性的品种逐步进入,再慢慢丰富藏品。要知道,决定艺术投资的成败因素绝不止是艺术,还有市场本身的运作,甚至还有机缘巧合以及艺术家个人身份背景的变化。”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并没有太多机遇直面艺术家。方临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其看中的艺术家主要有三个参考依据,“首先,专业的艺术机构长期对某一位或某一群艺术家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推广和宣传;其次,不止是一个艺术机构都对某一艺术家做推广和宣传,这样的艺术家可重点关注;其三,当多家艺术机构以及藏家,在反复讨价还价中都难以求得某一位作家创作作品时,这位艺术家值得注意。”
此外,如果相中一件艺术品,如何判断价格是否合理?
对此,艺术家朱敬一有一些建议。“艺术品的价格与其价值长期都是不对等的,浮动较大。真正要形成健康稳定、有据可查的价格体系,需要等到整个艺术品市场比较完善之后。大家现在可以做的,是去多个网站寻找艺术家的拍卖记录,进行比价。横比是最重要的,不能是一家机构说了算。买入之前,一定要明白买的这幅作品,在这位艺术家的作品生涯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而对于价格很高的品种,买入时的宏观经济处于何种趋势,也值得关注。”
朱敬一表示,“除了比较价格之外,还需要比对特殊性,这是投资增值关键。当然这也要求投资者大量的看,如果能看几百个艺术家的作品,心里自然会有一杆秤,例如可以分辨这位艺术家与别的艺术家在技巧上有哪些区别,他用了哪些新材料等;而只有当他和其他艺术家有明显区分的前提下,他的作品价格,未来才会有较高的抬升可能性”。
雕塑市场已有所启动
可能没有一位投资者不想找到这样的艺术家:其作品价格在短短几年由1万美元上升到10万美元,但这并不容易。
在李宓儿看来,“现阶段和下一阶段,具备实用性、装饰性的原作艺术品,是未来艺术消费的主流。”
李宓儿始终认为原作很重要,“可能是来自于街头艺术家,可能是学生作品,但它是一件原作,而非随便在超市买的一件装饰画或者仿制品。”
这与朱敬一的观点有相似之处。
朱敬一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从我的感受上来说,目前雕塑应该有蛮大的市场。这里指的是小型雕塑,可以当摆件的那种。中国消费者对于雕塑的需求量正在增加,这样占据空间、具有实体性的艺术品,会比仅挂在墙上的画作更具特殊性,且雕塑本身的行业难度也会更高。除个人需求之外,现在中国很多公园、酒店对于雕塑和装置的消费量也很大。而绘画这一领域,由于从业人数太多,艺术家太多,对购买者来说,选择太多也不一定是好事。有成熟的艺术家,有年轻的艺术家,比价难度很大。”
根据王槄了解的情况,目前雕塑市场已经有所启动,十几万、几十万的雕塑都非常好卖。对比画作的平面性,雕塑的立体感有时会带给消费者更多震撼。
下一阶段,王槄认为,陶瓷艺术品、红木家具、漆画、雕塑,以及几万元不等的家居化、生活化油画市场都是最具潜力的艺术品细分种类。
方临也认为,艺术雕塑、装置、影像、特殊材料等作品层出不穷,也引导了人们新的需求。不过,“从收藏意义来说,古典艺术依旧是热点,好作品一定有好价格。”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