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邓莉苹 发自深圳
◎每经记者 邓莉苹 发自深圳
去年以来P2P问题平台的集中爆发,使得人们对行业风险越来越重视。近期,广州老牌平台盛融在线出现提现困难,更是将这种担忧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业内人士指出,出现问题的平台大多涉嫌自融。但值得注意的是,仍有一些追求高息的投资者在得知平台自融后继续投资。
有鉴于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走访了多位业内人士,对自融的风险和危害以及如何鉴别自融平台,展开了深入调查,以期帮助投资者有效规避自融风险。
P2P平台盛融在线年前爆出债务危机,最新消息显示,盛融在线主办单位广州志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志科电子)将与广东慧誉同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慧誉同信)组建新盛融在线。
值得注意的是,慧誉同信旗下原本就有一家P2P平台——好又贷。此外,志科电子公告的信息显示,新盛融在线将不会承担原来平台的任何债务。对于各方质疑的自融问题,记者并未从盛融在线得到确认。
新平台不承担原平台债务
打开盛融在线官网,看到的只有一个落款日期为2015年3月5日的公告页面——《关于广东慧誉同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与广州志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合作事项进展的公告》。好又贷也在其官网上挂出了这条公告。公开资料显示,慧誉同信全资控股好又贷,而上市公司勤上光电(002638,SZ)则是慧誉同信股东之一。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按照公告内容,双方将合作组建新盛融在线平台(网址待定);新盛融在线的运营主体不承担原盛融在线(http://www.s-rong.cn及相关保护域名)及志科电子相关的任何债权债务,慧誉同信及其下属的包括好又贷在内的所有关联方也均不承担原盛融在线及志科电子相关的任何债权债务。
此外,新盛融在线将主推上市公司或国有大型企业承兑的电子商业承兑汇票理财业务。尤以在国有控股的深圳前海金融资产交易所(以下简称前海金交所)挂牌转让的电子商业承兑汇票为主。不过,公告并未提及新平台所涉及的资金股份等具体内容,也没有提出原平台所承担的债务的解决方案。
业内质疑平台存在自融
目前,打开盛融在线网站只能看到上述公告,其他内容已消失无踪,公司运营总监也在其朋友圈发出了已经辞职的消息。
值得一提的是,2月11日,盛融在线曾在其官网公告,表示因为“近期新系统上线集中出现较多展期,且年关大量提现,造成平台资金紧张”,待收2000元以下的用户在回款后可以自由提现,其他投资人都需要分批收回资金。
这家上线四年,成交规模逾百亿的平台出现提现困难,顿时引起了业内较多关注。目前盛融在线具体代收金额还不得而知,为何会出现资金紧张,也没有一个比较好的解释。不过,业内大多数人士提起该平台,往往会将其与“自融”联系在一起。
事实上,盛融在线此前就被第三方平台和媒体质疑过涉嫌自融。网贷天眼统计数据显示,仅用tonyliu一个账号,盛融在线董事长刘志军就在自家平台上共借款1.89亿元。不过,据《中国证券报》近日报道,对于自融的质疑,刘志军在公开信中承认早年平台上的绝大数资金是借给了关联公司广州联炬科技企业孵化器内的高科技企业,但现在已经退出了关联公司。资料显示,刘志军是盛融在线创始人,亦是联炬孵化器执行董事。
而多位P2P业内人士表示,对盛融在线了解并不深,但从他们掌握的信息来看,盛融在线确实存在自融的情况。对于平台涉嫌自融一事,《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暂未从盛融在线相关人士处确认以上信息。
《《《
业界争鸣
自融涉嫌非法集资 项目出问题平台难“自砍手脚”
◎每经记者 朱丹丹 发自北京
进入2015年,网贷行业兑付风险愈发积聚。继北京网贷平台里外贷面临逾9亿元兑付压力后,广州老牌P2P平台盛融在线又被曝出提现困难,问题根源更是被指疑因自融项目过多。此外,《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日注意到,一些业内人士指出,如果实业继续不景气,2015年的P2P市场,自融等情况或将增多。
对此,银客网副总裁李飞分析指出,“自融模式存在法律、风控能力、资金用途、道德风险等多种问题,投资人应该选择符合监管政策,风控系统健全,合规经营的P2P平台。是否具备资金托管系统,项目收益率是否稳健,资金流向是否透明都是非常关键的判断要素。”
业内:自融难以控制风险
“自融的平台,从概念上已经偏离了P2P信贷中介的定位,这样的平台,其主要目的是为实业或关联企业吸纳资金,在项目的审核上难免有失公允,无法做到客观公正地审核项目,甚至存在一些道德风险。从这个角度讲,平台自融或多或少会影响项目的质量。”P2P平台邦帮堂总裁寇权分析指出。
网贷之家CEO石鹏峰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自融和项目好坏肯定是有关系的,而如果项目问题很多,那么平台可能很快就会陷入困境或者倒闭。其实自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自己给自己风控是不可持续的。如果项目一直很好,那么也不存在太多风控的问题。但如果项目出了一些状况,平台自身是无法对自己做到有效风控的,因为它拒绝给自己放贷就等于自砍手脚,而它放任风险给自己放贷就会导致在项目持续不好的情况下窟窿越来越大,直到平台最后无法支撑从而倒闭或者跑路。
石鹏峰表示,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投资人投资自融平台,相当于拿着债权投资的收益,却要承担股权投资的风险。如果投资人没有时间和能力对平台自身的项目做非常全面的评估,建议不要投自融平台。而如果投资人有相应的时间和能力,那建议直接参与一些股权投资。
李飞亦分析指出,金融(风控)不单单是要看项目质量的,这只是一个层面。实际上,金融风险存在于(项目实施的)各环节,在贷前、贷中、贷后等阶段都需要系统性地进行风险管理与跟踪。同时,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一定要有敬畏之心,互联网金融不是逐利工具,要对投资人的每一分钱负责,而不是通过网络吸收资金自用,尤其在缺乏有力监管的环境下,绝大部分问题平台都是自融模式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投资者处于完全被动地位
其实,在P2P行业,大多数人也有这个共识:“自融是不好的”,但自融究竟为什么不好?自融平台又为何屡见不鲜?“自融是万不可碰的。从法律法规与监管层面来说,央行与银监会多次表示,严禁P2P网贷平台进行自融,这是非常明确的红线。从金融学角度来说,P2P网贷自融更是极度危险的操作模式。”李飞表示。
李飞进一步指出,金融的核心是风险控制。互联网金融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与手段,提高金融业态的运作效率,同时以数据化风控来降低风险。但从P2P网贷行业来看,存在相当一部分的“自融类”平台,此前一些卷款跑路、集资诈骗、运营不当的事件,大多都是自融性质。
李飞表示,自融的P2P平台,因为可以(直接)触碰到资金,那么无论资金用于何处,平台方都承担了资金的使用风险,这类平台将网络当作一种“吸金”的渠道,存在极大的风控缺失与道德风险,涉嫌非法集资。并且,大多数平台的风控体系还很薄弱,缺乏强大的金融产品运作能力与风险缓释能力,一旦资金链断裂,平台方是没有实力进行处置的。过去几年这类自融风险事件多次发生,也是监管部门明令禁止(自融)的原因。
寇权亦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指出,从风险控制和法律的角度来说,个人认为“自融”是不好的,因其一方面有非法集资之嫌,另一方面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太大。如果是单纯做居间服务(即信息中介)的平台,平台只要客观做好两件事即可:一是对借款人和借款项目的审核,控制好风险;二是确保信息流独立,资金流透明。一旦出现逾期或坏账,按照事先与投资者签署的投资协议,平台或协助催收,或利用风险准备金垫付,或由保险公司、担保公司兜底。反之,如果是“自融”平台,打着P2P的旗号为自有实业吸金,则不仅踩上了非法集资的红线,更在无形中将投资者的投资与平台自有实业的经营风险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投资者在这一过程中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如今,行业内一些曾经有口皆碑的平台,包括一些运营多年的老平台,所有陷入“自融”漩涡者,结果都是或死或伤,或者遭遇困境被迫转型,这就是最现实的证明。
《《《
记者观察
风险加大收益下行自融平台何去何从?
◎每经记者 史青伟 发自上海
虽然自融平台风险很高,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依然有一些追求高收益的投资人在投资有自融嫌疑的平台。这或许和这样的平台能够在收益率或者期限方面满足其投机需求有关。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2013年时还会投资一些有自融嫌疑的高息平台,但现在不会了。随着自融平台接连爆发危机以及P2P整体收益下行,自融平台对投资人的吸引力已大不如前。
三维度考察平台是否自融
众信金融COO谭阳告诉记者,自融对于平台来说,肯定是个负面的标签,投资人在得知平台自融后却仍然继续投资,说明平台在别的方面吸引了他们。投资人选择平台,一般只有三个考量因素:安全、收益、流动性。当这三大指标强到一定程度,足以抵消平台自融的负面标签时,投资人就会照投不误。显然,只要收益高和流动性好就会吸引投资者,所以可以看到多数的自融平台(提供的)都是短期高息的(项目)。“自融本身和平台资产安全性无关,只是一般认为这种模式不合规,平台在风控过程中很难做到公正和客观。”谭阳补充道。
博金贷总经理熊小鹏告诉记者,自融主要是将平台的资金注入到平台企业,用于其他业务或平台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关联企业,目的是套取资金用于发展其他业务,不乏一些平台为活跃平台标而如此做。在资金使用收益不能覆盖资金来源成本的情况下,这种模式极易累积风险。如果资金使用出现安全问题时,其风险就更大,甚至导致平台出现全面性危机。此时平台若悬崖勒马自救则好,如若掩盖风险延期自救则易形成庞氏骗局,不仅害人害己,而且有巨大的社会危害性,应及时取缔自融平台。
对于投资者来说,如何考察平台是否属于自融呢?
熊小鹏告诉记者,首先要把非法集资和自融区分开来。非法集资在于通过平台融资,但不投入实体企业运作,简单说就是假标融资,风险不言而喻。而自融是将资金投入到平台其他业务或关联企业中,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没有真实的业务,但自融平台不顾风险地发展业务最终会形成实际意义上的非法集资。
“考察平台是否自融,有三个重要的维度:1.业务来源占比,主要考察平台借款方是不是平台幕后企业或相同实际控制人控制企业,如此类借款金额偏多或超出实际控制人偿债能力,则须谨慎;2.业务真实性,主要考察项目的各项审贷资料及借款人信息是否透明、详细、真实,借款用途是否合理,风险管理措施是否到位等;3.打款凭证,主要考察每个融资项目资金流入流出是否与借款人信息在时间、账号上有一致性。”熊小鹏称。
自融高收益或难以为继
网贷之家专栏作者东方风向记者表示,随着P2P投资人趋于理性,逐渐抛弃高息平台;今年监管层对于P2P的监管措施将逐步出台;降息使得行业收益整体下行等因素影响,自融平台已经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
上述业内人士也告诉记者,对于融资成本低、产业链经营良好,同时有很强背景的(自融)平台来说,在市场环境好的情况下,还是可以发展下去的。而那些融资成本高的平台,在没有企业可以承受这么高的融资成本时,必将被越来越规范的网贷行业所淘汰。
除市场自身规范外,业内人士也渴望监管。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永隆银行董事长马蔚华关于加快落实P2P行业监管,引导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两会提案引发业内热议。
从监管层的反应来看,被“搁置”将近一年时间的监管政策有望今年出台。届时,经营违规的自融平台将会被整理规范。
从短期来看,很多自融平台靠的是高息吸引投资人,而降息使得整个行业收益不断下行。
在这种情况下,(自融)平台高息也维持不了多久,平台收益率的下降自然也会让一部分偏好高风险的投资人重新权衡安全和收益的关系。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