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关键的年份,仅7%左右的经济增速,能否完成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列的各项任务?新常态下地方政府应该有怎样的新状态?“双引擎”该如何助力中国经济增长?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周程程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周程程 发自北京
昨日(3月5日),备受关注的2015年经济增长目标出炉,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公布GDP增长目标为7%左右。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如此关键的年份,仅7%左右的经济增速,能否完成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列的各项任务?新常态下地方政府应该有怎样的新状态?“双引擎”该如何助力中国经济增长?
带着这些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所长宋立,为大家解读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
官员需适应新常态
NBD:您如何评价政府工作报告中7%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
宋立:今年设立7%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是实事求是的,兼顾了目前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实现可能,这个数字能够保证总理所说的今年新增1000多万就业岗位,且能够保证居民收入增长。
对于经济增长目标从7.5%下调到7%,可能有人会觉得不适应。但需要明确的是,着眼于全球的大背景,经济增长目标下降在所难免。今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世界各国也不乐观,我们仍能保证7%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已是很不容易。
更何况,一般认为中国潜在增长率在7%到8%之间,但在世界经济低迷,且中国经济转型调结构之时,经济潜在增长率也不可能完全发挥出来,所以7%的经济增速是比较实事求是的。
NBD:面对7%左右的GDP增长目标,新常态之下应该有怎样的新状态?
宋立:在我看来,新常态不能成为不作为的挡箭牌,而应该成为更有作为的新起点。既不能盲目追求高速度,也要防止过度下滑,政策上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过去我们把增长速度看得比较重,现在则把就业、人民的收入、区域之间发展的均衡看得比较重,也会给服务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
此外,地方政府更应该积极作为。过去,地方习惯于追求速度,现在不能唯GDP马首是瞻,还要兼顾其他方面的发展。原来习惯的那一套办法行不通了,导致地方可能不太适应,部分官员持等待观望态度。
此外,“八项规定”等制度下,部分官员可能觉得下乡下工地跑项目没过去那么方便,产生了无所适从、懒政怠政的想法。对此,官员需要积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上级也应该给出明确信号,媒体也需要多加舆论引导。
“加减乘除”都要做好
NBD:不唯GDP马首是瞻,总理所说的“减法”与“乘法”该如何理解,如何落实?
宋立:首先,稳增长应该长短结合,短期依托于宏观政策,例如降息、降准、财政增加赤字、扩大投资、减税等一系列措施;长期还是要把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包括创新驱动有效结合。
此外,要保证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的平衡,要做好“加减乘除”法。以往调整结构“减法”做得多,2015年需要多做“加法”、“乘法”以及“除法”,把调结构和稳增长有机结合起来。
具体而言,“乘法”主要是创新,“除法”就是节能减排,“加法”就是发展新的产业。但是要注意的是,新产业的发展也是一个长期过程,所以我认为短期应该着力设备更新改造、技术升级和创新,然后加强节能减排。
“加减乘除”法做好后,既有短期作用,又有长期作用。短期投资扩大了,增长速度稳住了,长期竞争力提高了。
NBD:总理所说的改造传统引擎,打造新引擎,您觉得双引擎该如何发力?
宋立:一方面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加快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设备更新改造和技术创新,保持动态竞争力。积极发展前瞻性战略性新型产业,着力培育产业发展新增长点。
另一方面要推动过剩行业产能调整,适应全球化高峰期过后世界经济发展和分工布局变化新特点,改造提升周期性过剩产能,加快转移成本制约型过剩产能,坚决淘汰绝对过剩产能,在延续传统比较优势的同时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传统引擎的改造提升是短期内非常重要的。尽管传统产业竞争力减弱,但市场还是有的。要加快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改造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打造新引擎上,确实迎来了真正创新发展的机遇。目前供需关系发生变化,引进技术相对困难,国家也将继续加大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给予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更大支持。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