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关于“金恒德汽车老板跑路了”的消息在成都多位汽车人士的朋友圈传开。这家主营平行进口车中的美规车的公司,曾号称“成都最大的美规车经销商”。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丁舟洋 岳琦 发自成都
每经记者 丁舟洋 岳琦 发自成都
一直试图告别“灰色”身份的平行进口车市场,正面临一场行业变局。
近日,一条关于“金恒德汽车老板跑路了”的消息在成都多位汽车人士的朋友圈传开。金恒德汽车就是主营平行进口车中的美规车,曾号称“成都最大的美规车经销商”。
昨日(2月12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成都西部金恒德汽车销售公司 (以下简称金恒德汽车)发现,这家公司大门紧闭,数百平方米的汽车销售展厅空无一人,仅留的一辆进口豪车也已被债主拖走抵债。
“平行进口市场放开后,经历了‘排浪式’投资。”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看到市场,大家一拥而上,竞争激烈、利润摊薄后,又一哄而散,金恒德汽车的消失正是大浪淘沙中的市场现状。
金恒德汽车欠债关门/
站在空荡荡的金恒德汽车门前,文先生十分迷茫。“大约四年前,这家公司开业的时候我就来买过车。”文先生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他是金恒德汽车的熟客,最近有换车打算的他3天前还来光顾过,当时看起来一切正常。“看到现在的场景,真是没有一点点预兆,也没有一丝防备。”
陆陆续续聚集的几位债主用手机拍下贴在金恒德汽车公司门口的公告。公告显示,金恒德汽车现欠金恒德西部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房屋租金及水电费等共计170多万元,金恒德集团将通过法律手段维权,并另行对外租售该场地。
作为金恒德汽车昔日东家,金恒德集团方面向记者表示,该集团曾是金恒德汽车的控股股东,但在2013年就退出了股份,目前两家公司之间的关系就是“房东”和“租客”。
“上周五晚上,李凯奇还在给我打电话,说正在筹措房屋水电费。”四川金恒德集团执行总经理段南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然而就在2月11日凌晨,段南接到园区物业的电话,告诉他金恒德汽车“车去楼空”了。他提到的李凯奇就是金恒德汽车公司的老板。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过程中,段南时而被电话打断。“又是一家找金恒德汽车还钱的债主。”段南说,有银行要来勘查剩余资产,昨天最后一辆宾利被拖走了,现在就剩几张桌椅板凳了吧。
段南称,2月11日傍晚,一家担保公司出具了金恒德汽车与之签订的借款抵押合同,经警方、律师鉴定有效,这家享有优先债务权益的债主便把宾利车拖走了。自此,前日还满是豪车的展厅空无一车。
在段南看来,金恒德汽车出事既是偶然,也是必然。据了解,2011年与金恒德集团合作的李凯奇,此前一直做平行进口车销售的生意。段南介绍,当时金恒德集团愿意与李凯奇合作的原因,也是因为看好平行进口车市场,这种绕开4S店,直接从保税区流入国内销售渠道的海外进口车,有着巨大的价格优势。
不过,一位成都进口汽车业内人士透露,去年以来市场发生了变化,“一年之间,机场路沿线开了好多家平行进口车店。”随着越来越多的卖方加入,金恒德汽车的经营状况随之改变。据文先生回忆,3年前金恒德汽车生意火爆,后来逐渐平淡了下来。
平行进口车市场变局/
据了解,平行进口汽车是指未经品牌厂商授权,贸易商从海外市场购买,并引入中国市场进行销售的汽车。由于进口地不同,可分为“美规车”、“中东版车”等,以区别于授权渠道销售的“中规车”。
值得注意的是,平行进口产品价格比正常进口车低15%至20%。此外,其外观、尺寸、配置等方面都与中规车不同,因此也赢得了很多追求个性化需求的消费者青睐。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汽车工作委员会的统计显示,2013年平行进口车进口量约为8.3万辆,占国内进口车总量的8%。如果仅统计售价超过50万元的豪华车销量,平行进口车销量占比可能达到20%以上。
事实上,平行进口车市场正面临变化。2014年以来,汽车业反垄断连续开出高额罚单;国家工商总局取消汽车品牌备案制;质检总局考虑将平行进口车纳入三包范畴。一系列利好之下,平行进口车似乎已脱离“灰色身份”。
原本处于灰色地带的平行进口车有了合法身份,大量资本开始进入这个市场。“就像大浪淘沙,开放后的市场会淘汰一批企业。”段南认为,竞争者少的时候,经销商可以依靠价格优势站稳脚,而市场放开,竞争激烈后,商家的生存局面就变了。
有关部门亦试图推动美规车“转正”,以打破进口汽车总经销商的垄断格局。平行进口车政策的开放,对进口车总经销模式将产生颠覆性的影响,但在业内人士看来,国家对平行进口车市场是“一边松绑一边捆绑”。
2014年底公布的最新版 《汽车销售管理办法》(以下简称 《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规定不得进口在境内外办理过登记的车辆。如果最终《办法》中包含该条款,对平行进口车市场将产生巨大打击。对于平行进口商来说,市场大规模缩水,经销商势必将遭遇洗牌。
在上述业内人士看来,平行进口车和4S店并存是未来的市场趋势。4S店有售后服务的优势,平行进口车有价格的优势,二者会在竞争中相互补缺自己的短板,这才是健康的汽车市场生态。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