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成功借壳纸业股英发国际以来,凭借“临近空间技术”这一神秘而又“高大上”的光环,仅凭半年的涨幅,光启科学就一跃成为2014年港股市场上当仁不让的最牛股票。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孙宇婷 深圳摄影报道
每经记者 孙宇婷 深圳摄影报道
在港股市场,有一家叫光启科学的神秘公司,成功借壳纸业股英发国际后,半年内股价由0.4港元涨至5.26港元,期间市值飙涨21倍至179亿港元,一跃成为2014年港股市场上当仁不让的最牛股票。这一切源于公司头顶着“临近空间技术”这一神秘而又“高大上”的光环。
临近空间到底是个什么概念,最牛港股光启科学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据光启科学品牌经理许毓钦介绍,临近空间是指距离地面20公里至100公里的空间区域,临近空间平台的开发,可以提供通讯信息业服务、提供对空对地监控观测、提供智慧城市服务和提供娱乐旅游的新空间等。对于光启科学全力推进的“阿波罗”计划,有券商研究员认为其拥有广袤的市场和创新的商业模式,正在力图改变世界,但他同时提醒,由于所涉临近空间领域的开拓非常前沿,这又带来了技术上的不可预知性、空域审批不达预期等风险。
自成功借壳纸业股英发国际以来,凭借“临近空间技术”这一神秘而又“高大上”的光环,光启科学(00439,HK)摇身一变成为科技股,股价也在半年时间内由0.45港元飙涨至5.26港元——期间公司市值增加了21倍,达到179亿港元。仅凭半年的涨幅,光启科学就一跃成为2014年港股市场上当仁不让的最牛股票。
正因为所涉科技的前沿性,最终投产尚需大量实验验证,光启科学相关负责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坦言,“2015年公司还难以扭亏,2016年可能会初步盈利。”
光启科学在“临近空间技术”相关领域的研发还未真正形成利润,但股价却已提前在二级市场上掀起巨浪。什么是临近空间技术?这类技术的应用范围是什么?商业模式是怎样的?市场空间究竟有多大?解答了这一系列问题,才能理解为何资本市场愿意给予光启科学如此高的溢价水平。
借壳上市 股价半年暴涨10倍/
去年6月,沉寂多年的英发国际突然进入了投资者的视线,这家主业为纸品业务及物业投资的公司4月末还曾发布盈利预警,预计上一财年公司录得重大亏损,当时公司股价尚不足0.4港元,市值仅8亿港元左右。但是,随着6月16日公司宣布控股权易手给NewHorizon,复牌当天其股价便暴涨183%。
当时公告显示,NewHorizon为光启科学的间接附属公司,专注于临近空间飞行技术及临近空间飞行器的商业应用,以提供低成本优质通讯及卫星以外的其他服务。经过此次股权变更,NewHorizon及一致行动人士共计持有英发国际53.48%的股本,一跃成为公司实控人。
从此,这只毫不起眼的“仙股”便穿上了科技的外衣,并依靠“临近空间技术”的光环迅速成为港股市场上的“10倍股”。从大股东易主到公司更名为“光启科学”,两个多月时间,公司股价涨幅达到11倍。与此同时,股东特别大会宣布英发国际原班高管悉数辞任,并批准委任刘若鹏博士、栾琳博士、张洋洋博士及高振顺先生出任执行董事,以及委任刘军博士及黄继杰博士为独立非执行董事。
这群博士领导班子也正是光启科学的创始团队,光启科学相关负责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美国杜克大学读博期间,刘若鹏与所在实验室的其他几名研究伙伴赵治亚、季春霖、栾琳以及牛津大学的访问学者张洋洋,因共同从事前沿技术研究而聚拢在一起。2010年初,具有尖端科技研究背景的五位年轻人回到中国,在深圳筹备建立光启。
随后,光启科学开发了Meta-RF电磁调制技术、超材料技术、智能光子技术、临近空间技术等一系列革命性的创新技术,从事的业务领域涉及航空航天工业、临近空间探索、互联网金融和智慧城市。
由于借壳事宜在去年9月初才正式完成,因此在公司最新财报中(截至9月30日止的2014年中报),光启的空间服务业务占比并不大,同期这部分业务暂无营业额;对应资产为556.4万港元,负债为3903万港元。
据光启科学2014年中报披露,在与刚果民主共和国 (以下简称刚果(金))总统会面后,光启及其合作方鹏欣资源与刚果(金)政府订立合作协议,刚果(金)政府提供所需资源,协助其在刚果(金)提供崭新空间服务和解决方案。此外,光启及鹏欣也与 AirwaysCorporation ofNewZealandLimited就于新西兰进行临近空间飞行器试飞及提供咨询服务订立谅解备忘录。
在国内,光启与深圳气象台就合作进行为期五年的气象项目,以及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就合作进行为期五年的临近空间载人及太空旅游项目订立其他合作协议。
光启科学中报所提到的这家鹏欣资源(600490,收盘价11.00元)也因沾上了临近空间的概念,被A股市场投资者爆炒了一番。记者留意到,自7月22日宣布与光启理工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以来,短短17个交易日,鹏欣资源股价从6.7元一路上涨到阶段性高点13.55元,股价顺利实现翻倍。稍作休整后,于9月1日再度启动,在10月13日创下17.8元的历史新高。在近50多个交易日里,股票涨幅达到160%。
华丽家族跟随 临近空间来到A股/
临近空间到底是何概念?国信证券研报指出,临近空间(NearSpace)是美军对海拔20千米到100千米空间范围的一个通用性称谓,我国的大部分专家认为临近空间是指海拔20千米~100千米之间的空间区域,即航空飞行器的飞行上限至航天飞行器的轨道下限之间的高度范围,它的下面空域是人们通常称为“天空”的部分,是传统航空器的主要活动空间;其上面的空域就是平常说的“太空”,是航天器的运行空间。因此,临近空间既不属于航空领域,也不属于航天领域。在海拔20千米~100千米的空间区域尚无真正意义上长时间运行的飞行器,这是一个相对空白、待开发的处女地。
光启科学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临近空间是一个环境很特殊的空间,它的空气含量大概只有地表的3%~7%,是一个恒温层,整个环境会非常稳定。
“在这个高度,可以建立多视角的对空对地的观测平台,比如气象监测,矿产勘测以及卫星电视等等。”该人士进一步解释称。
记者从光启品牌经理处了解到,光启科学目前研发的重点产品“旅行者号(Traveler)”便致力于开拓临近空间,在这一区域开展对地面的高清观测、如勘测地面矿场等,另外还可以进行对地通信、全球性区域部署,以及近太空旅游等项目。
光启科学方面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2015年,我们还在试验和验证阶段,2016年会有一些商业化的应用。所以,今年还是会继续亏损,但是预计明年会有初步的盈利。”
尽管“临近空间技术”前景美妙,但狂热的市场也不乏尖锐的质疑之声。
独立股评人DavidWebb本月初就撰文指出,光启所谓的“临近空间民用飞行器”实质只是氢气球,且股价是每股资产净值的16.1倍,并认为该公司 “符合泡沫的一切特点”,建议散户及早离场。
不过,就在一片争议声中,泽熙投资潜伏的华丽家族(600503,前收盘价6.65元)于1月8日宣布,在未来2年内斥资4.8亿元进军临近空间飞行器领域。从消息公布到1月20日公司停牌,9个交易日其股价累计涨幅达9.4%。
那么,临近空间究竟是香甜的蛋糕还是美丽的泡沫?光启科学目前在该领域的研发进行到哪一步了?这个概念到底可以带来多大的盈利空间?带着这些疑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来到了深圳,走进了这家2014年最牛港股公司。
《《《
80后“技术宅”创办光启科学低价氦气球弥补卫星盲点
每经记者 孙宇婷 袁东 发自深圳
1月9日,农历节气小寒刚过去几天,位于南国的深圳依然暖风和煦。在这座以科技产业著称的城市,既有华为、中兴、腾讯等世界级科技龙头,也有众多生机勃勃的科技“新贵”。近几个月资本市场的宠儿光启科学,便是这些新贵当中的一员。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来到光启科学所在的深圳软件园,园区路上散落一地的树叶,透过大树投射下来的斑驳光影,以及提着早点三三两两从身旁走过的技术青年,令这个驻扎着众多名企的软件园区反倒更像是一所典型的理工类院校。
在办公大厅,记者见到了此前一直有着电话往来的光启科学品牌经理许毓钦。据他介绍,在这栋并不算高的大楼里,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也包括与之有关联的一系列创新和产业化平台(如公司、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就独占了四层楼。
年轻的管理团队注重专利申请
迈入公司大门,很自然就会注意到墙上挂着的创始人照片。一张张年轻而富有朝气的面孔令记者有些生疑:他们难道就是公司的执掌人?
“的确如此。光启创始人之一刘若鹏博士是个不折不扣的 ‘80后’。1983年出生的刘若鹏起初在浙江大学学习电子信息工程,后赴美国杜克大学学习电子信息,主攻方向是超材料,属新兴科学领域。”在创立光启之前,刘若鹏就开始了自己的创新发明。2009年,刘若鹏率领其团队成功研制出“隐身衣”,这一成果被刊登在2009年1月16日的 《科学》杂志上,在业内引起很大反响。
在杜克大学留学期间,刘若鹏与同属一个实验室的赵治亚、季春霖、栾琳及张洋洋等几名博士共同从事前沿技术研究。2010年,这群志同道合的留洋精英悉数回国,并选择在深圳正式成立了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许毓钦提到,“他们中间年龄最大的也才1975年出生,当年他们回国时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
目前光启研究院有350人左右,其中60%是研发人员,并以博士为主。而研发人员的专业方向包括材料学、电子信息、通信、电磁波、天线等。记者留意到,这些研究方向皆与公司主攻的临近空间方向有极高的匹配度。
“光启研究院自成立以来一直很重视专利覆盖,公司站在全球的产业制高点,率先选择了覆盖掉相关专利,并在2013年推出了智能光感产品,2014年公司进入临近空间业务研发,并完成了光启科学上市公司的运作。”许毓钦介绍称。根据公司官网介绍,截至2014年6月,光启申请核心专利超过2600件,占过去十年相关领域专利申请量的86%。
“旅行者号”探索临近空间
自从光启科学借壳上市以来,公司就以“阿波罗”计划作为噱头,吸引着公众的眼球,股价也在二级市场一飞冲天。
光启的“阿波罗”计划正是致力于为人类开发临近空间。人类在这一空域施展拳脚的记载相对空白,因此对临近空间的开发被认为是人类继航空、太空领域后的又一次革命性的空间应用扩展。
在光启位于一楼的展厅中,《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看到了被公司命名为“旅行者号”的飞行器模型,它是一个巨大的银色氦气球,一旦启用,将在离地表24公里的高度工作,这已经进入到临近空间范围。据许毓钦介绍,“当旅行者号飞行在临近空间时,由于空气含量特别低,充满氦气的球体会承受一个非常大的压强差。所以对氦气球的材料要求特别高,它一定要非常刚性,这样才能既承受住巨大的压强差,还要非常轻,才能有富余的浮力载重。”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光启的研发产品和最新进展,在许毓钦的带领下,记者乘坐大巴来到了位于龙岗区横岗的“阿波罗基地”。
在这里,记者听取了一场解说,据光启一位女性解说员介绍,将飞至临近空间工作的 “旅行者号”,其载重是1.33吨。“因为临近空间的空气很稀薄,导致接受来自太阳的辐射也是非常强的,因此‘旅行者号’的球体材料必须拒绝吸收任何电磁波、红外线、紫外线的辐射,保证它里面的气体不会受热膨胀并发生爆炸。另外,氦气球的气密性一定要好,才能保障‘旅行者号’可长时间停留在临近空间。”光启在超材料领域的多年研究和积累,为其突破上述瓶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什么光启科学要去探索临近空间?许毓钦告诉记者,临近空间平台的开发,可以提供通讯信息业服务、提供对空对地监控观测、提供智慧城市服务和提供娱乐旅游的新空间等。
按照设想,公司在这一空域推出的“旅行者号”以及后续型号具有持续动力,可持久驻留在临近空间,能升空、降落、定点和巡航飞行,可搭载通讯、货物、侦测等多种任务能力,实现对地面空间全方位的服务。相比传统的方式,其优势体现在:第一,不需要复杂昂贵的地面发射装置,发射和运营成本远低于卫星;第二,可以长时间驻空,动力效率高;第三,遥控收回后可重复使用,商业风险低。
“光启科学的临近空间技术跟卫星相比优势明显。拿对地面的高清观测来说,由于距离地面很远,所以卫星需要加装更精密的摄像头。而光启科学则用相对较好的设备,就能达到区域性高精度的遥感图像。”他提到,在对失联飞机的搜索上,光启科学可以做一个全球性的区域部署,弥补卫星存在观测盲区的缺陷,这也是公司的一个极大优势。
对于记者最关心的“旅行者号”目前进展情况,许毓钦坦言,“现在还处于研发阶段,不过我们已经做出了原型,现在是在做一个密封测试。”他还称,相信在2016年可以在刚果(金)开始试用了。
“此外,我们还在做一个近太空旅游的项目,也跟上海的宇航所达成了合作,载人舱由他们来设计,用我们的囊体做一个垂直上升下降的近太空的旅游。现在上去是2个多小时,在上面进行欣赏和观测大概2个多小时,再缓缓降落下来,全程大概5~6个小时的时间。”许毓钦介绍道。
至于投产时间,许毓钦透露,“今年年底会做动物实验。如果顺利,很快就可以开始售票了。旅游范围会是区域性的,比如从深圳一路飘到成都。”
记者从现场了解到,这块业务可能将成为光启临近空间商业化项目中最快投产的一个。
“云端号”将普及WiFi
除了临近空间飞行器 “旅行者号”,光启科学还有另一款主打产品——“云端号”(Cloud)。就目前记者掌握的信息看,“云端号”会比“旅行者号”更早试飞并投入运营。
在深圳湛蓝的天空下,建造于“阿波罗基地”之上的1号空间库显得尤为夺目,其设计长度124米,宽84米,高42米,占地面积超1万平米。在1号空间库内部,展示着光启进行的一系列新型空间飞行平台的研发和测试设备,当记者进入到空间库时,发现“云端号”实体就停放在其中。那是一艘巨大的银色飞艇,根据预想,飞艇中会充满氦气,并依靠氦气浮力升入空中。据工作人员介绍,“云端号”体积达数千立方米,它的直径比一架波音737还要大。
“云端号”是一个实现无线广域覆盖的空中基站平台,如果成功投产,将是一个真正意义上位于云层之上的大数据获取平台。“云端号”本质上是一个动态可调的飞行器,主要工作范围在4000米至5000多米高的空域,通过飞艇下面的吊舱来做WiFi服务。
按照光启的设想,地面将通过一根复合光缆绳连接 “云端号”,并保证数据的传输。许毓钦提到,“假如在深圳上空放飞,那么一个吊舱的辐射范围就可以覆盖到深圳和香港整个区域。而WiFi制式就是现在WiFi的标准制式,可以达到108兆。”
“云端号”升空的方式将类似于垂直起降的直升机,不需要助跑跑道,其浮力来自其内部充满的氦气。“云端号”还利用新型材料技术,将光纤从高空连接到地面主干网,实现超大数据上下行功能。
据光启估算,“云端号”在离地4000多米的高空,WiFi信号可以覆盖直径100千米的范围,大概是8000平方公里,而现有的WiFi技术覆盖面是没有那么大的。
不过,4000米~5000米并非临近空间,在这一高度当中,“云端号”如何避免气流等天气的影响?“针对这一块,首先我们在地面有测控的中心,其次‘云端号’运用了空气动力学的设计,加装尾翼后也可以进行一个动态的调节,相对的位置是可以移动的,运动范围取决于实际天气情况。如果真正遇到什么恶劣情况,可能要把它收下来。”许毓钦解释道。
至于对航路的影响,许毓钦则毫不避讳地表示,“我们现在也遇到这样的问题,你看到的这块区域时不时有飞机飞过,所以我们做这块的WiFi服务更倾向于在偏远的地方,在深圳和香港这块地区如果真要实现的话,可能还是要跟航空局进行一个非常紧密的协商。”
正因如此,“云端号”短期内想要在中国实现商业化可谓困难重重。首先,整个东南沿海的人口非常密集,航道也非常密集,造成了现实难题。此外,这个行业,要想撬动国内三大运营商的市场也并非易事,反倒是在海外一些偏远的地方,很多人还没有实现上网,这才是光启目前主攻的市场。
光启率先的商业化应用将放在国外进行,“比如刚果(金),它的国土面积大概有华南8个省那么大,但它整个国家只有2个中心城市,集中了全国80%的人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优势就非常大了。”许毓钦笑言。
谈及似乎更“平易近人”的“云端号”最快何时可在海外投产,许毓钦称,去年9月就跟刚果(金)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光启在今年上半年完成这个试验之后,今年下半年以及明年初,将在那边开始进行商业化铺设,以及开展运营事宜。
在记者探访“阿波罗基地”后不久,研发人员就要给“云端号”加装尾翼。按照此前公开消息,公司于1月中旬就会在“阿波罗基地”进行发射囊体试验,届时实现对深圳及香港地区的WiFi覆盖测试,“现在要跟空管局联系具体发射的距离。”许毓钦称。
昨日(1月29日),记者从光启相关人士处获悉,“云端号”目前还未进行放飞试验,但光启方面已经一切准备就绪,“深圳这块空域,因为靠近机场,相应协调会比较多。一旦拿到深圳空管局的批复,我们会尽快进行试验。”
不断寻求业内并购、合作
上市以来,光启科学也在不断寻求合作,试图吸收合作方的技术优势以发展自身业务,全力打造颠覆式空间服务全产品链。
在去年10月份,光启科学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签订了临近空间载人及太空运输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以成立股份公司的方式共同开发和推广空间载人系统的联合产品,以及提供安全的飞行平台及解决方案,合作期为5年。
近期,光启科学更是与国外的两家高科技公司进行了深度的合作。去年12月19日,公司宣布与马丁飞行喷射包公司(MartinJetpack,以下简称马丁飞行公司)签署并购协议,待相关认购等事项完成后,光启科学成为马丁飞行公司大股东。
据光启一位女解说员介绍,马丁飞行公司是一家新西兰公司,是全球首个商业个人立式飞行器制造商。马丁飞行喷射包类似电影“钢铁侠”的飞行装备,目前定型的马丁飞行喷射包载重量为120公斤,由200马力的汽油发动机提供动力,装满汽油时可在海拔1000米高空以74公里的时速飞行30分钟。 “通过此次合作,光启科学将帮助他们优化整个产品,利用在材料方面的优势减轻马丁飞行喷射包装备重量,同时延长它的飞行时间,以降低成本。”该工作人员表示。
马丁飞行喷射包专业版的目标客户是快速反应部门,如消防服务队、救护车服务队、灾后重建部门等。个人版则呼应了马丁飞行喷射包的设计初衷——为个人休闲服务。无人版名为“天钩”,可用于重型运输、农业和航拍等。
在宣布将成为马丁飞行公司的大股东之后,12月22日光启科学又宣布与世界知名新型飞行器生产商太阳方舟公司 (SolarShipInc.)签订了两份不具有约束力的意向书,拟在2016年7月30日之前以2.82亿港元的价格获得其54.42%的股份。
据光启方面介绍,太阳方舟公司的主要产品是混合动力飞机,包括浮力气体(如氦气)、空气动力和太阳能,其顶部铺满轻便而高效的太阳能电池,为马达提供电力,从而带动螺旋桨。它的起降距离非常短,不需要建立机场,也不需要燃料,主要就是靠太阳能。太阳方舟可执行长时间飞行,载重可达数百公斤以上,最短起降距离为50米(约为一个足球场长度的一半),对跑道的要求也不高。目前主要给一些偏远的地区提供货运服务,此前太阳方舟公司主要向非洲地区运送药品。
“通过与太阳方舟公司的合作,对方可以利用光启科学在太阳能和新能源领域的优势,获得材料和技术方面的支持,从而迅速改善整个飞行器的性能,其次,借太阳方舟公司多年飞行器的研发经验,也能促进光启科学在空间科学领域的研发。”该解说员向记者表示。
许毓钦则特别强调,光启科学与上述两家公司的合作,不只限于商业层面,也是技术层面的合作。双方在颠覆性空间技术领域的创新和智慧将得到融合,打造新型空间服务全产品链,“光启科学有很多技术与马丁飞行公司和太阳方舟公司都是相通的,在材料、控制、动能及太阳能面板等多个方面,互补性非常强。”他解释称。
商业化道路不平坦
不论“云端号”还是“旅行者号”,又或是马丁飞行喷射包,再动人的故事也不及真金白银来得真切。一位资深港股研究人士就曾向记者表示,尤其在港股市场,投资者最看重的就是公司的盈利能力,只有良好的业绩才能长期支撑其股价。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光启科学2014财年中报披露,公司在2014年4月至9月半年时间内亏损3188万港元。
对此,公司的解释是,亏损主因是已产生的研究开支、纸品业务经营溢利倒退及纸品业务商誉减值。
对于近期的亏损,许毓钦也坦言,光启科学2014年借壳上市,先期会拿出几千万的研发费用,在没有产生实际的商业应用之前,在报表中会体现为亏损。“光启科学也通过第三方机构做了测算,在2015年公司还在试验和验证阶段,公司仍会继续亏损。在2016年将会进行一些商业化的应用,但是2016年预计光启科学会有初步的盈利。”
根据国际互联网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球还有40亿人没有获得互联网服务,其中亚洲和非洲分别有68%和80%的人没有使用互联网,甚至在比较发达的欧美,还有23%的人没有互联网的接入。
显然,这是很大的一块市场,但角力也将十分激烈,比如谷歌公司目前就在这一领域开展深度探索,设计产品已日趋成熟化。
据光启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光启已走访了多个国家,11月21日,公司与新西兰的一家航空管理公司Airway签订协议,在2015年上半年临近空间飞行器会有一个绕南半球的环球飞行,并做一些数据的采集。在非洲地区,公司向南非和刚果(金)提供接入互联网的服务,还有一些东南亚的国家也在服务对象范围内,接下来公司还会到访更多国家,包括挪威、以色列、加拿大等,进行进一步地开拓。“光启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就是创新,光启科学的定位也是一家专注于颠覆式创新的科技公司,除了刚刚提到了世界性难题的解决外,还有对更多未知领域的探索。”
这既是光启科学的雄心,也是它致力突破的方向。至于公司未来会发展到哪一步,投资者拭目以待。
《《《
光启科学PK谷歌 临近空间技术商业化待考
每经记者 孙宇婷
国信证券在一篇针对临近空间行业的研究报告指出,美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遥遥领先全球,其在临近空间探索已有50年历史。目前发射的临近空间飞行器数量超过了其他任何国家的总和。
由于技术壁垒及成本原因,这一领域开展的应用,全球皆是军用多过商用。高速、轻负荷的飞行器发展更成熟,低速的气球如日本大型飞艇、美国“攀登者”都是首飞未达到预计效果,至今并未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目前,人类亟待突破的重点方向就是飞艇,而这正是光启科学当前的主攻领域。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此次实地走访公司了解到,光启科学上市资产中最核心的两个项目就是在4000~5000米空间执行对地WiFi服务的“云端号”以及临近空间中工作的“旅行者号”。那么,海外这一领域的发展情况如何?业内又是如何看待光启科学的 “阿波罗”计划?
云端号VS谷歌气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在最发达的美国,科技巨头谷歌公司目前正在做的热气球无线上网服务项目,被称为 “谷歌气球项目”(ProjectLoon)。
这个和光启科学“云端号”类似的创意项目,正是出自大名鼎鼎的谷歌X(GoogleX)实验室,该实验室位于美国旧金山某处,是谷歌集中研发创意产品的秘密地点。
目前,谷歌X正式发布的项目诸如无人驾驶汽车、谷歌眼镜,无不令人称奇。而热气球无线上网服务则是谷歌X实验室在2013年6月推出的一个重要项目。
谷歌气球项目设立的初衷是为偏远地区用户提供无线上网服务。记者从业内获悉,目前如果是在全国范围内覆盖基站式WiFi服务或者是移动运营商,成本非常高,但利用一个空间飞行平台,就可以实现覆盖一个大城市的通讯服务功能。
谷歌气球的原理是,利用目前已公开获取的大气数据,谷歌公司会对放飞热气球的高度进行上升或下降的控制,以便让它们捕捉到不同高度的气流,从而进行精确的移动和定位。谷歌的设想是,利用大批量的热气球,在距离地面两万米的高空从东到西均匀分布。因此,尽管某几个热气球可能在气流作用下移动,但通过总体数量的位置调整,谷歌仍可以保证在某一地区上空的气球能够均匀分布,为地面的用户提供上网服务。
据西班牙媒体去年11月的报道,谷歌放飞的气球已经在大气平流层中飞行了30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75圈,往返月球四回。报道称,谷歌的最终目的是利用这些气球建立一个依靠太阳能供电的巨大网络,将世界各地密切相连。
如果与光启科学的拳头产品“云端号”做对比,光启科学品牌经理许毓钦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光启科学目前这一领域的核心技术在于材料,逆向材料设计是公司的特长之一,也对临近空间解决方案提供了支持,“它(氦气球)的囊体材料,如何保持长时间驻空,并让氦气尽可能地减少外泄,是一个很关键的技术。目前,国外像谷歌的同类产品,最多十几天,气球的气就泄掉了。光启科学的中期计划是实现半年(驻空),长期计划是实现一年时间,才会有一个更换周期。”由于人口密集度以及国内民营市场尚未放开等因素,光启科学目前也计划在广袤、偏远的地区开展先期WiFi商业化服务。
不过,谷歌气球这个起初看来不太切实际的项目,目前已通过长期的试飞和调整,取得了长足进步。据悉,谷歌已经进一步完善了这些气球的制作工艺,气球的飞行时间可达130天,是一年前的10倍。该项目的研发团队已经设计出一种气球自动充气程序,可以在5分钟之内为一个直径为15米的热气球充满气。目前谷歌每天可以放飞多达20个热气球。
现阶段,项目的最大挑战在于如何控制这些热气球。谷歌的工程师已经利用计算机处理了数千个模拟路线程序,距离战胜这个挑战已经越来越近。
多家公司看好太空旅行业务/
尽管早在半个世纪以前,人类就已涉足了太空,但截至2004年,真正到过太空的人数总共只有440名宇航员,和地球总人口数相比,可谓微乎其微。
光启科学相关负责人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光启科学做空间探索服务这块,也是为了让普通人能够用一种低成本的方式,实现体验太空旅行的愿望。”目前光启科学在临近空间领域打造的 “旅行者号”项目,其中一个细分方向就是近太空旅行。
据记者了解,美国一家叫做WorldView(中文译名:世界景观)的公司已经推出了太空旅行项目,在公司新一轮募资中,中国互联网龙头企业腾讯现身其中。
WorldView是一家太空旅游体验公司,采用氦气气球作为运载工具,将旅客送至10万英尺(约合3万米)的高空中停留两个小时,随后通过滑翔翼伞缓缓降落地表。
另外,维珍航空老板也在做类似事情,但他采用的方式则大为不同,先靠一个喷射飞机,将载人火箭的飞行器运到大概1.5万米的高空,在此基础上再点火,火箭再上升,这种旅行方式对人身体素质的要求非常高。据悉,选择这种方式的太空游客,需要3天的飞前准备时间,并在太空发射场接受训练。
相比之下,WorldView则是以价格和体感舒适度取胜。目前,WorldView开价是7.5万美元,而维珍银河太空船的体验价格则是其3倍有余,达到25万美元。
为了叩开中国市场的大门,记者惊奇地发现,WorldView的官网除了官方语言英文外,竟然也开辟了中文页面。据公司介绍,目前采用的高空气球旅行方式可以让乘坐者在一个舒适、装备齐全和经特殊设计的太空舱里轻缓地上升几个小时。
许毓钦向记者描述,光启正在研发中的“载人版旅行者号”更像是一个缓慢上升的摩天轮,人人都可以乘坐。这样看来,它应该更接近WorldView公司的高空气球,并且光启科学采用的也是氦气球升空方式。许毓钦称,光启科学未来产品的售价会比WorldView低很多。
业内认为“临近空间想法超前”/
此次前往阿波罗基地的参观者大约有十来人,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外,还有来自香港的投研人士和深圳本地的一些私募人士,以及主修材料学的大学毕业生。在交流中,大家都对光启科学涉足的尖端科技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
据光启科学相关负责人介绍,“云端号”和“旅行者号”的使命类似“超高的铁塔”和“超低的卫星”,“旅行者号”另外还在研发设计载人功能,所以两者提供的服务包括通讯覆盖、大数据收集推送和近太空旅游等,和传统空间技术相比更加便捷、经济。
事实上,光启科学拟在临近空间相关业务上布局,诸如地质和海洋勘探、气象预测、灾情监测等,与卫星当前所做之事重合度也非常高,但国信证券分析师王学恒认为,在临近空间这个空域做这些事情优势更大,主要在于具有距离更短,衰减小、站址更少、可重复使用等优点,而光启科学的临近空间飞行器由于利用了氦气的浮力升空,毋需依赖火箭发射,从而大大降低了成本。
那么,遥感卫星业内人士又是如何看待光启科学所做的事情?在电话交谈中,一位行业内人士直言,“没听说过临近空间技术。”
“目前,航天追求的还没那么超前,国内也就比国际上晚个5~10年,因此我们更关注的可能是未来5~10年的事情。目前还是会在现有的400~1000公里空间内做更高分辨率,做卫星群。临近空间这个概念太新了,圈内平时聊天也没谁提到过。你即使问航天的人,估计他们也很难回答。”上述业内人士表示,“我们(遥感卫星行业)基本是追着美国的发展方向。20~100公里(临近空间)只是一个空间域的概念,如果变换到这个空间域,因为要对抗地球引力,操控飞行器难度可能不小,比如调整卫星姿态需要的能量就会很高,与发到500~1000公里完全不一样,需要付出好几倍的能量,能耗非常高又会导致寿命变短,相应的综合成本到底会是什么样的?因为没接触,我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算的。”
尽管不太了解,但上述业内人士在听完记者讲解后表示,“他们的想法比较超前和新颖,通常是圈外人去颠覆一个传统行业的思维,业内的人总是会想着如何让这个行业越做越稳。”
许毓钦则在采访中告诉记者,“光启科学其实是在不影响性能的情况下,提供一个更低成本的空间解决方案。放一个飞行平台到一定空间高度,这个概念不新鲜,但做出来的人目前还没有,就是因为受制于其他学科或技术的限制。目前,光启科学拥有材料等多领域优势,正致力突破上述限制。”
对于光启科学全力推进的“阿波罗”计划,一位深圳的私募人士向记者表示,行业很有想象空间,但目前公司股价涨幅过大是不争的事实,二级市场表现已经透支了公司业绩,“光启科学其实还没有盈利,所以可以看到,进入2015年,公司股价不断回调,也是对此前过快上涨的一种修正。”
国信证券分析师王仁恒指出,光启科学的“阿波罗”计划拥有广袤的市场和创新的商业模式。光启科学所做的事情正在力图改变世界,但他也提醒,由于所涉临近空间领域的开拓非常前沿,这又带来了技术上的不可预知性、空域审批不达预期等风险。
他同时认为,尽管光启科学也尝试预测飞行器将遭遇的种种技术困难,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技术难度的方法,但由于该项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未有显著的商用案例及详实的公开信息,因此,未来飞行器可能会遇到目前尚未可知的技术障碍。此外,由于临近空间飞行器的空域审批需要民航、空军批复,并且此类项目在国内未有先例,因此也存在着空域审批进度不达预期的风险,这些都值得投资者留意。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