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孙宇婷 袁东 发自深圳
每经记者 孙宇婷 袁东 发自深圳
1月9日,农历节气小寒刚过去几天,位于南国的深圳依然暖风和煦。在这座以科技产业著称的城市,既有华为、中兴、腾讯等世界级科技龙头,也有众多生机勃勃的科技“新贵”。近几个月资本市场的宠儿光启科学,便是这些新贵当中的一员。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来到光启科学所在的深圳软件园,园区路上散落一地的树叶,透过大树投射下来的斑驳光影,以及提着早点三三两两从身旁走过的技术青年,令这个驻扎着众多名企的软件园区反倒更像是一所典型的理工类院校。
在办公大厅,记者见到了此前一直有着电话往来的光启科学品牌经理许毓钦。据他介绍,在这栋并不算高的大楼里,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也包括与之有关联的一系列创新和产业化平台(如公司、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就独占了四层楼。
年轻的管理团队注重专利申请
迈入公司大门,很自然就会注意到墙上挂着的创始人照片。一张张年轻而富有朝气的面孔令记者有些生疑:他们难道就是公司的执掌人?
“的确如此。光启创始人之一刘若鹏博士是个不折不扣的 ‘80后’。1983年出生的刘若鹏起初在浙江大学学习电子信息工程,后赴美国杜克大学学习电子信息,主攻方向是超材料,属新兴科学领域。”在创立光启之前,刘若鹏就开始了自己的创新发明。2009年,刘若鹏率领其团队成功研制出“隐身衣”,这一成果被刊登在2009年1月16日的 《科学》杂志上,在业内引起很大反响。
在杜克大学留学期间,刘若鹏与同属一个实验室的赵治亚、季春霖、栾琳及张洋洋等几名博士共同从事前沿技术研究。2010年,这群志同道合的留洋精英悉数回国,并选择在深圳正式成立了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许毓钦提到,“他们中间年龄最大的也才1975年出生,当年他们回国时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
目前光启研究院有350人左右,其中60%是研发人员,并以博士为主。而研发人员的专业方向包括材料学、电子信息、通信、电磁波、天线等。记者留意到,这些研究方向皆与公司主攻的临近空间方向有极高的匹配度。
“光启研究院自成立以来一直很重视专利覆盖,公司站在全球的产业制高点,率先选择了覆盖掉相关专利,并在2013年推出了智能光感产品,2014年公司进入临近空间业务研发,并完成了光启科学上市公司的运作。”许毓钦介绍称。根据公司官网介绍,截至2014年6月,光启申请核心专利超过2600件,占过去十年相关领域专利申请量的86%。
“旅行者号”探索临近空间
自从光启科学借壳上市以来,公司就以“阿波罗”计划作为噱头,吸引着公众的眼球,股价也在二级市场一飞冲天。
光启的“阿波罗”计划正是致力于为人类开发临近空间。人类在这一空域施展拳脚的记载相对空白,因此对临近空间的开发被认为是人类继航空、太空领域后的又一次革命性的空间应用扩展。
在光启位于一楼的展厅中,《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看到了被公司命名为“旅行者号”的飞行器模型,它是一个巨大的银色氦气球,一旦启用,将在离地表24公里的高度工作,这已经进入到临近空间范围。据许毓钦介绍,“当旅行者号飞行在临近空间时,由于空气含量特别低,充满氦气的球体会承受一个非常大的压强差。所以对氦气球的材料要求特别高,它一定要非常刚性,这样才能既承受住巨大的压强差,还要非常轻,才能有富余的浮力载重。”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光启的研发产品和最新进展,在许毓钦的带领下,记者乘坐大巴来到了位于龙岗区横岗的“阿波罗基地”。
在这里,记者听取了一场解说,据光启一位女性解说员介绍,将飞至临近空间工作的 “旅行者号”,其载重是1.33吨。“因为临近空间的空气很稀薄,导致接受来自太阳的辐射也是非常强的,因此‘旅行者号’的球体材料必须拒绝吸收任何电磁波、红外线、紫外线的辐射,保证它里面的气体不会受热膨胀并发生爆炸。另外,氦气球的气密性一定要好,才能保障‘旅行者号’可长时间停留在临近空间。”光启在超材料领域的多年研究和积累,为其突破上述瓶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什么光启科学要去探索临近空间?许毓钦告诉记者,临近空间平台的开发,可以提供通讯信息业服务、提供对空对地监控观测、提供智慧城市服务和提供娱乐旅游的新空间等。
按照设想,公司在这一空域推出的“旅行者号”以及后续型号具有持续动力,可持久驻留在临近空间,能升空、降落、定点和巡航飞行,可搭载通讯、货物、侦测等多种任务能力,实现对地面空间全方位的服务。相比传统的方式,其优势体现在:第一,不需要复杂昂贵的地面发射装置,发射和运营成本远低于卫星;第二,可以长时间驻空,动力效率高;第三,遥控收回后可重复使用,商业风险低。
“光启科学的临近空间技术跟卫星相比优势明显。拿对地面的高清观测来说,由于距离地面很远,所以卫星需要加装更精密的摄像头。而光启科学则用相对较好的设备,就能达到区域性高精度的遥感图像。”他提到,在对失联飞机的搜索上,光启科学可以做一个全球性的区域部署,弥补卫星存在观测盲区的缺陷,这也是公司的一个极大优势。
对于记者最关心的“旅行者号”目前进展情况,许毓钦坦言,“现在还处于研发阶段,不过我们已经做出了原型,现在是在做一个密封测试。”他还称,相信在2016年可以在刚果(金)开始试用了。
“此外,我们还在做一个近太空旅游的项目,也跟上海的宇航所达成了合作,载人舱由他们来设计,用我们的囊体做一个垂直上升下降的近太空的旅游。现在上去是2个多小时,在上面进行欣赏和观测大概2个多小时,再缓缓降落下来,全程大概5~6个小时的时间。”许毓钦介绍道。
至于投产时间,许毓钦透露,“今年年底会做动物实验。如果顺利,很快就可以开始售票了。旅游范围会是区域性的,比如从深圳一路飘到成都。”
记者从现场了解到,这块业务可能将成为光启临近空间商业化项目中最快投产的一个。
“云端号”将普及WiFi
除了临近空间飞行器 “旅行者号”,光启科学还有另一款主打产品——“云端号”(Cloud)。就目前记者掌握的信息看,“云端号”会比“旅行者号”更早试飞并投入运营。
在深圳湛蓝的天空下,建造于“阿波罗基地”之上的1号空间库显得尤为夺目,其设计长度124米,宽84米,高42米,占地面积超1万平米。在1号空间库内部,展示着光启进行的一系列新型空间飞行平台的研发和测试设备,当记者进入到空间库时,发现“云端号”实体就停放在其中。那是一艘巨大的银色飞艇,根据预想,飞艇中会充满氦气,并依靠氦气浮力升入空中。据工作人员介绍,“云端号”体积达数千立方米,它的直径比一架波音737还要大。
“云端号”是一个实现无线广域覆盖的空中基站平台,如果成功投产,将是一个真正意义上位于云层之上的大数据获取平台。“云端号”本质上是一个动态可调的飞行器,主要工作范围在4000米至5000多米高的空域,通过飞艇下面的吊舱来做WiFi服务。
按照光启的设想,地面将通过一根复合光缆绳连接 “云端号”,并保证数据的传输。许毓钦提到,“假如在深圳上空放飞,那么一个吊舱的辐射范围就可以覆盖到深圳和香港整个区域。而WiFi制式就是现在WiFi的标准制式,可以达到108兆。”
“云端号”升空的方式将类似于垂直起降的直升机,不需要助跑跑道,其浮力来自其内部充满的氦气。“云端号”还利用新型材料技术,将光纤从高空连接到地面主干网,实现超大数据上下行功能。
据光启估算,“云端号”在离地4000多米的高空,WiFi信号可以覆盖直径100千米的范围,大概是8000平方公里,而现有的WiFi技术覆盖面是没有那么大的。
不过,4000米~5000米并非临近空间,在这一高度当中,“云端号”如何避免气流等天气的影响?“针对这一块,首先我们在地面有测控的中心,其次‘云端号’运用了空气动力学的设计,加装尾翼后也可以进行一个动态的调节,相对的位置是可以移动的,运动范围取决于实际天气情况。如果真正遇到什么恶劣情况,可能要把它收下来。”许毓钦解释道。
至于对航路的影响,许毓钦则毫不避讳地表示,“我们现在也遇到这样的问题,你看到的这块区域时不时有飞机飞过,所以我们做这块的WiFi服务更倾向于在偏远的地方,在深圳和香港这块地区如果真要实现的话,可能还是要跟航空局进行一个非常紧密的协商。”
正因如此,“云端号”短期内想要在中国实现商业化可谓困难重重。首先,整个东南沿海的人口非常密集,航道也非常密集,造成了现实难题。此外,这个行业,要想撬动国内三大运营商的市场也并非易事,反倒是在海外一些偏远的地方,很多人还没有实现上网,这才是光启目前主攻的市场。
光启率先的商业化应用将放在国外进行,“比如刚果(金),它的国土面积大概有华南8个省那么大,但它整个国家只有2个中心城市,集中了全国80%的人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优势就非常大了。”许毓钦笑言。
谈及似乎更“平易近人”的“云端号”最快何时可在海外投产,许毓钦称,去年9月就跟刚果(金)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光启在今年上半年完成这个试验之后,今年下半年以及明年初,将在那边开始进行商业化铺设,以及开展运营事宜。
在记者探访“阿波罗基地”后不久,研发人员就要给“云端号”加装尾翼。按照此前公开消息,公司于1月中旬就会在“阿波罗基地”进行发射囊体试验,届时实现对深圳及香港地区的WiFi覆盖测试,“现在要跟空管局联系具体发射的距离。”许毓钦称。
昨日(1月29日),记者从光启相关人士处获悉,“云端号”目前还未进行放飞试验,但光启方面已经一切准备就绪,“深圳这块空域,因为靠近机场,相应协调会比较多。一旦拿到深圳空管局的批复,我们会尽快进行试验。”
不断寻求业内并购、合作
上市以来,光启科学也在不断寻求合作,试图吸收合作方的技术优势以发展自身业务,全力打造颠覆式空间服务全产品链。
在去年10月份,光启科学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签订了临近空间载人及太空运输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以成立股份公司的方式共同开发和推广空间载人系统的联合产品,以及提供安全的飞行平台及解决方案,合作期为5年。
近期,光启科学更是与国外的两家高科技公司进行了深度的合作。去年12月19日,公司宣布与马丁飞行喷射包公司(MartinJetpack,以下简称马丁飞行公司)签署并购协议,待相关认购等事项完成后,光启科学成为马丁飞行公司大股东。
据光启一位女解说员介绍,马丁飞行公司是一家新西兰公司,是全球首个商业个人立式飞行器制造商。马丁飞行喷射包类似电影“钢铁侠”的飞行装备,目前定型的马丁飞行喷射包载重量为120公斤,由200马力的汽油发动机提供动力,装满汽油时可在海拔1000米高空以74公里的时速飞行30分钟。 “通过此次合作,光启科学将帮助他们优化整个产品,利用在材料方面的优势减轻马丁飞行喷射包装备重量,同时延长它的飞行时间,以降低成本。”该工作人员表示。
马丁飞行喷射包专业版的目标客户是快速反应部门,如消防服务队、救护车服务队、灾后重建部门等。个人版则呼应了马丁飞行喷射包的设计初衷——为个人休闲服务。无人版名为“天钩”,可用于重型运输、农业和航拍等。
在宣布将成为马丁飞行公司的大股东之后,12月22日光启科学又宣布与世界知名新型飞行器生产商太阳方舟公司 (SolarShipInc.)签订了两份不具有约束力的意向书,拟在2016年7月30日之前以2.82亿港元的价格获得其54.42%的股份。
据光启方面介绍,太阳方舟公司的主要产品是混合动力飞机,包括浮力气体(如氦气)、空气动力和太阳能,其顶部铺满轻便而高效的太阳能电池,为马达提供电力,从而带动螺旋桨。它的起降距离非常短,不需要建立机场,也不需要燃料,主要就是靠太阳能。太阳方舟可执行长时间飞行,载重可达数百公斤以上,最短起降距离为50米(约为一个足球场长度的一半),对跑道的要求也不高。目前主要给一些偏远的地区提供货运服务,此前太阳方舟公司主要向非洲地区运送药品。
“通过与太阳方舟公司的合作,对方可以利用光启科学在太阳能和新能源领域的优势,获得材料和技术方面的支持,从而迅速改善整个飞行器的性能,其次,借太阳方舟公司多年飞行器的研发经验,也能促进光启科学在空间科学领域的研发。”该解说员向记者表示。
许毓钦则特别强调,光启科学与上述两家公司的合作,不只限于商业层面,也是技术层面的合作。双方在颠覆性空间技术领域的创新和智慧将得到融合,打造新型空间服务全产品链,“光启科学有很多技术与马丁飞行公司和太阳方舟公司都是相通的,在材料、控制、动能及太阳能面板等多个方面,互补性非常强。”他解释称。
商业化道路不平坦
不论“云端号”还是“旅行者号”,又或是马丁飞行喷射包,再动人的故事也不及真金白银来得真切。一位资深港股研究人士就曾向记者表示,尤其在港股市场,投资者最看重的就是公司的盈利能力,只有良好的业绩才能长期支撑其股价。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光启科学2014财年中报披露,公司在2014年4月至9月半年时间内亏损3188万港元。
对此,公司的解释是,亏损主因是已产生的研究开支、纸品业务经营溢利倒退及纸品业务商誉减值。
对于近期的亏损,许毓钦也坦言,光启科学2014年借壳上市,先期会拿出几千万的研发费用,在没有产生实际的商业应用之前,在报表中会体现为亏损。“光启科学也通过第三方机构做了测算,在2015年公司还在试验和验证阶段,公司仍会继续亏损。在2016年将会进行一些商业化的应用,但是2016年预计光启科学会有初步的盈利。”
根据国际互联网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球还有40亿人没有获得互联网服务,其中亚洲和非洲分别有68%和80%的人没有使用互联网,甚至在比较发达的欧美,还有23%的人没有互联网的接入。
显然,这是很大的一块市场,但角力也将十分激烈,比如谷歌公司目前就在这一领域开展深度探索,设计产品已日趋成熟化。
据光启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光启已走访了多个国家,11月21日,公司与新西兰的一家航空管理公司Airway签订协议,在2015年上半年临近空间飞行器会有一个绕南半球的环球飞行,并做一些数据的采集。在非洲地区,公司向南非和刚果(金)提供接入互联网的服务,还有一些东南亚的国家也在服务对象范围内,接下来公司还会到访更多国家,包括挪威、以色列、加拿大等,进行进一步地开拓。“光启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就是创新,光启科学的定位也是一家专注于颠覆式创新的科技公司,除了刚刚提到了世界性难题的解决外,还有对更多未知领域的探索。”
这既是光启科学的雄心,也是它致力突破的方向。至于公司未来会发展到哪一步,投资者拭目以待。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