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彭斐 发自山东
每经记者 彭斐 发自山东
在国内服务器市场,浪潮集团与IBM这对竞争对手本应避之不及,但在诉求面前,这对冤家却“意外”联手。
山东省商务厅8月28日消息称,IBM与浪潮集团宣布合作,双方将致力于向中国客户和独立软件开发商提供大数据分析以及交易处理解决方案,赋予他们实时访问与利用海量资讯的能力。
就在5月下旬,浪潮集团表示,欲抢夺IBM中国近20%的市场,坐稳中国服务器第一位置。此外,自去年6月的“棱镜门”之后,国内“去IOE”(本土厂商替换服务器提供商IBM、数据库软件提供商Oracle、存储设备提供商EMC)浪潮一波高过一波,浪潮、阿里等国内企业纷纷吹响号角。
对于此次“意外”合作,昨日(9月1日),浪潮集团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从发展角度,大公司之间的“竞合”关系已比较普遍。
有业内人士认为,“去IOE”是在中国加大信息安全建设的大背景下,外资与本土厂商从各自的市场需求出发而决定的。对IBM来说,中国信息安全建设的加速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
浪潮地位面临联想挑战
山东省商务厅网站信息显示,IBM与浪潮集团于8月25日宣布此次合作。9月1日,距双方合作已过一周时间,一位浪潮集团人士表示,对这件事的具体情况并不了解。
在一位技术人士看来,浪潮与IBM本是竞争对手,而在服务器国产化的呼声下,浪潮、华为等国内服务器提供商被寄予厚望。
事实上,在国内“去IOE”的行动中,浪潮集团表现得尤为高调。今年5月27日,浪潮集团启动全国创新数据中心全国巡展,在济南站首次公布一项名为 “I2I计划”(IBMtoInspur)的计划。浪潮集团表示,要抢夺IBM中国近20%的市场,坐稳中国服务器头把交椅。
浪潮副总裁左佰臣表示,浪潮在服务器和小型机产品上,已经具备了全面接替IBM产品的能力。在人才储备方面,浪潮就已经从IBM等国外服务器厂商中招募了大量专业人员。
按照浪潮的策略,其将通过产品、渠道、服务、价格的全方位发力,全面替代IBM在华服务器业务,加速推进中国服务器市场份额第一的目标。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与IBM等国际服务器巨头的角色定位上,浪潮集团把自己定位于追赶者的角色。
市场咨询机构Gartner的数据显示,2014年一季度国内X86服务器市场出货量统计中,浪潮以80929的台出货量(19%的市场占比和288.7%的同比增速),成为国内有服务器统计数据以来,首个获得出货量第一的本土企业。
但业内人士分析称,浪潮如果要继续把持国内市场第一的交椅,仍有许多功课要做。从数据上来看,一季度X86服务器出货量前三强分别为:浪潮的8.09万台(占19%)、戴尔的7.13万台(占17%)、华为的7.04万台(占16%),前三者的差距并不大。
同时,据美国《福布斯》杂志8月26日报道,美国同意联想以23亿美元(约合141亿元人民币)收购IBM公司的X86服务器业务。
对此,有业内分析认为,浪潮集团在X86服务器市场上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将是联想集团,一旦其完成对IBMX86服务器的收购,市场格局或将会再次发生改变。
浪潮与IBM各取所需
值得注意的是,在联想集团对IBM公司X86服务器业务的收购上,美国的外国投资委员会的裁决,成为此次交易成败的关键。
此前,联想方面表示,希望在今年底完成整个收购项目。公开数据显示,在X86服务器出货方面,联想一季度市场出货量为4.5万台,IBM的市场出货量为4.53万台。
从“去IOE”进程看来,本土化正在加速,不过联想集团一旦完成对IBM公司X86服务器业务的收购,其业务量将超过浪潮集团,浪潮的头把交椅将受到有力挑战。
有业内分析称,IBM和联想的交易还没有正式完成,浪潮并非真的将IBM视为竞争对手,而是趁着这个空当,抢夺联想即将到手的市场份额。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8月25日与IBM共同宣布的合作中,浪潮集团拿出的筹码,也颇具诚意。根据合作协议,IBM与浪潮集团的合作将在浪潮天梭K1系统上运行IBMDB2与IBMWebSphere应用服务器软件。
公开资料显示,2013年初发布的浪潮K1,作为国家863计划“高端容错计算机”专项的重大成果,其突破了多项核心技术及工程技术实践难题,建立了完整的自主化技术体系。2014年初,浪潮集团正式推出“K迁工程”,全面推动天梭K1规模化替代“IOH”(IBM、Oracle和HP)小型机的进程。
在业内看来,“K迁工程”是浪潮完成主机核心技术突破、成功研制天梭K1后,全面推进国产主机应用,打破美国对主机产业和市场全面垄断的重要信号。
市场研究公司IDC预计,大数据技术和服务市场在中国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38.7%,从1.655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8.5亿美元。
在分析人士看来,对IBM这样的外资科技企业来说,中国信息安全建设的加速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在中国加大信息安全建设的大背景下,浪潮与IBM的合作有各取所需的味道。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