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政策可能将根据地理条件形成不同的解决方案,对新建小区要求具备安装充电桩条件的停车位占总量的18%以上。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刘卫琰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刘卫琰 发自北京
在向私人消费市场敞开新能源汽车大门的同时,北京市电动车的推广或将延伸至公共交通领域。
日前,一位接近公共交通领域的业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未来北京市出租车更新或将首先考虑采购电动车”。
对此,北京市新能源发展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这肯定是未来政策的导向,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具体的采购比例还无法明确。”
同时,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在同步提速。上述相关负责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目前北京市要求新建小区具备安装充电桩条件的停车位要占到小区停车位总量的18%以上,未来北京市有望出台相关政策,协调多方利益主体,加速公共领域和私人充电桩的建设,“目前这项工作正在积极探索之中”。
不过,在国家86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监理咨询专家组组长王秉刚看来:“北京市的这一政策实际上是对电动车性能的考验,具有较长续航里程、电量衰减速度慢的车型才适合作出租车。”因此,在提速电动车基础配套建设的同时,电动车的贮航里程仍是横亘在其市场化面前的重要因素。
停车位充电桩加速建设/
5月15日,由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发展促进中心牵头,北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北辰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等共同启动北京新能源汽车应用推广中心。
北汽新能源营销公司总经理张勇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北汽新能源除了专营店外,还将在北京城区内建设大型试乘试驾场地,增加用户的体验。”
除了厂商提速新能源汽车推广外,北京市也将加速充电桩的建设,突破电动车市场化推广的重要瓶颈。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发展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协调各方利益,加速公共和私人充电桩的安装,目前北京市正在推进相关政策文件的制定工作。”
他表示,“未来政策很可能将根据建设充电桩的地理条件形成不同的解决方案。比如一些老旧小区、新建小区和公共充电桩很可能有不同的解决方案。目前北京市对新建小区的充电桩铺设情况已经做出了规定,要求具备安装充电桩条件的停车位要占到小区停车位总量的18%以上。”不过这一文件的出台仍尚需时日。
在公共领域,今年内北京市将完成1000个公用快充桩的建设,覆盖中心城区和近郊。在这1000个快充桩建成后,在每5公里的范围内,车主就能找到公用快速充电桩来充电,充电半小时基本能为普通的新能源汽车续航100公里。
出租车或将更换为电动车/
随着充电桩的加速建设,电动车在公共领域的示范运营工作也将提速。上述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发展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在公共领域,北京市将加速新能源汽车在出租、物流、公交领域的应用,并计划将任务分派到各个单位,每年推广多少辆,由谁来负责还在积极研究中。
对于出租车更新换代时将更换为新能源车的消息,上述负责人表示:“这是政策的重要导向,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电动出租车行驶100公里的成本大约比汽油车节省60元,按每辆出租车每天行驶400公里计算,每天将节约成本240元,“如果按照出租车一年运行300天计算,每辆车每年节约的成本能达到7.2万元。”
根据2012年7月北京市交通委和北京市发改委联合发布的《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2011年~2015年间北京市出租汽车总量将持续保持在6.66万辆规模。但是有媒体报道称,北京市有意加快出租车的更新与淘汰,这也意味着电动车将有新的市场空间。|
“北京作为首都,在新能源推广领域的一些做法很可能被其他省市效仿,这将带动电动车的加速增长。”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在公共领域的示范运行推广,电动车的私有化速度也将加快。
续航里程面临考验
虽然充电桩加速建设可能加速电动车在出租车领域的应用,但在王秉刚看来,仅有充电桩是不够的,推广电动出租车,对车辆的续航里程也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王秉刚表示:“电动出租车续航里程最好在300公里左右,基本上慢充一次电,能够满足司机一天的行驶。否则司机每天都要对车辆快速充电一次,这对于目前电动车普遍使用的磷酸铁锂电池来说,电池的寿命和续航里程都会加速衰减。”
从实际运营来看,这种现象已经出现。在北京顺义区,一位驾驶北汽E150EV电动出租车的司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虽然这款车的续航里程为150公里左右,我一天的行驶里程基本在120公里左右。但由于实际行驶路况复杂,150公里的续航里程不能满足一天的运行需要。每天中午必须对车辆快速充电一次。”他也向记者表示:“行驶近一年来,我能明显感觉到,行驶半天的耗电量明显增加。”
从目前公布的《北京市示范应用新能源小客车生产企业及产品目录》的7款车型来看,除比亚迪e6之外,其他车型的续航里程均在300公里以下。因此,对于希望进军北京市电动出租车的汽车生产企业来说,能否结合出租车行业运营的行业特点,推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是未来能否分食市场“蛋糕”的关键。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