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北京的减法:减什么易 如何减难

    2014-04-18 01:13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金微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金微 发自北京

    伴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逐步推进,北京将在更大程度上为自己“瘦身”。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北京市疏解部分产业、做“减法”几成定局。4月9日,国家发改委发文称,正在制定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或为北京市的“减法”制定相应步骤。

    最近,一家央企的制药项目整体搬迁至河北武安,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未来,众多包括批发市场在内的机构和企业有望搬迁到河北。

    城市功能再定位/

    这家搬迁的央企是新兴际华集团下属子公司北京凌云公司,4月16日,它整体搬迁至河北省邯郸。新华网报道称企业“污染较重,已不适合在首都生存发展”。

    但对河北而言,北京处处是宝。4月10日,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前往河北唐山市曹妃甸,参加当地举办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思考与定位的座谈会,近段时间以来,他已参加过多场类似活动。

    管清友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首都要带头做“减法”,这不是简单进行产业转移,而是要放弃很多产业,“北京市应强化政治功能,不能携首都地位与周边地区同质竞争”。

    事实上,2005年制定的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就已明确北京市为 “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不再提“经济中心”。但长期以来,北京市作为经济中心的地位还是很明显。

    今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时明确指出北京市的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

    这一表述没有提到 “经济中心”的功能。业内人士对此的解读是,北京市要放弃发展“大而全”的经济体系,转而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

    按北京市官方说法,北京市的问题表面看是人口过多带来的,其实深层次上是功能太多。

    北京市副市长杨晓超表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市今后沿着这样4个核心功能去发展,我们需要疏解很多北京市非核心的功能。”

    北京市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其怎样做“减法”的前提性参数。近年来交通拥堵、房价高企、雾霾严重等城市问题日趋严重,北京市做“减法”,一方面有望带动周边发展,还有望缓解北京市“大城市病”的期待。

    产业转移目标明确/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目前,北京市规划部门及相关智囊机构正在为北京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做各类调研和准备工作。

    在这场“瘦身”行动中,对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产业,北京市开始逐渐放弃。首先便是“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产业。2013年,北京市已经调整退出高污染企业288家。今年北京市将继续清退铸造、烧结砖瓦等企业300家。

    北京市发改委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北京产业初步拟定的外迁方案,大方向是“挪工业、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资源”,“现在,我们还正在积极筹备,明确涉及高污染企业,但具体到哪家企业先搬出北京,这还是一个未知数”。

    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韩凯透露,北京市委已委托该机构对京津冀规划做调研,涉及转移哪些产业以及如何转移该类产业,“转移哪些产业目标明确,但如何转移是难点”。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是参与京津冀规划的智囊机构之一。该研究院院长李国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北京中心城区应该将部分城市功能疏解出去,特别是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渐次将区域性批发、物流等传统服务业按照市场规律转移出去”。

    大红门服装市场搬迁也首次列为北京市的议题。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丰台区委书记李超钢表示,大红门服装市场给北京市造成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城市运行压力和社会管理压力,“从今年开始,大红门服装市场的仓储功能、批发功能开始向外疏解。”

    将被疏解的还有北京动物园批发市场,目前正在与河北多地谈判。

    “市场化”成转移动力/

    目前在产业转移方面,更多推力来源于行政层面,但行政方式也有其局限。

    4月7日,《中国房地产报》报道称,北京市第一批外迁企业有207家,主要涉及化工、建材、铸造等门类;名单通报给天津、河北等地,但尚未发现成功案例,承德市双滦区工信局人士认为,这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会成为负担,所以天津、河北承接热情不高。

    虽然其后北京市发改委对制定外迁名单一事予以辟谣,但从地方的态度来看,在未来的产业转移过程中,行政的方式未必一定奏效。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研究所所长肖金成表示:“北京企业外迁,政府部门的作用只能是引导疏散,至于如何对接,天津、河北也有选择权,不能强迫。”

    盘古智库城镇化首席研究员易鹏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说,未来产业的分工和功能由市场决定,市场选择可以找到合理点,“未来京津冀的发展还是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政府和市场的边界需要把握好,在基础设施、规划制定、公共服务等方面,政府可以发挥更多作用,其他的要由市场来做”。

    据记者了解,在北京市诸多“减法”项目中,中关村已率先到河北开创新的创业园区,被誉为两地产业对接的典范,这其中不仅有中关村产业的转移,还有资金、人才的跟进。

    中关村股权投资协会副会长易基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关村现在的要素资源太密集,土地、人力等要素成本太高,“创业需要低成本,这是中关村走出去的原始动力。”这也使北京、河北实现了共赢——中关村有走出去的内在动力,河北方面也需要高新产业。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沪港通”的“副产品”:上海写字楼需求上升

    下一篇

    民生证券管清友博士谈协同发展下的政策重点及行业机会:京津冀定位规格将高于上海自贸区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