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互联网理财炙手可热 银行布局移动支付面临挑战

    2014-02-13 01:23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张威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张威 发自北京

    近日,从事文化传播工作的张丽在朋友的影响下,开通了手机支付宝钱包,她注意到,通过该钱包可以完成向朋友转账、手机充值等多项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理财在吞食传统银行客户数量与存款规模的同时,其客户黏性也让传统银行的移动支付布局面临挑战。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月中旬,余额宝已吸引超过4900万客户。另一方面,春节期间微信“红包满天飞”也让更多的微信用户开始开通微信银行。

    昨日(2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IC卡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晓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国内移动支付呈现出 “三国杀”的局面,传统银行业与运营商从线下向线上走,腾讯等则从线上向线下走。

    移动支付市场多元化主体并存/

    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客户网络化需求不断多元化,移动支付产生并迅速壮大,如今消费者通过手机在各大商场支付商品已不鲜见。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由于移动支付与手机有关,运营商最早开始做移动支付,随着人们都开始使用银行卡,移动支付演变为银联、银行和运营商三方在做,后来随着监管允许第三方支付机构进入,现在移动支付市场已形成了多元主体并存的局面。

    李晓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国内移动支付呈现了“三国杀”的局面,传统银行业与运营商从线下向线上走,依托社交平台的腾讯、京东、阿里从线上向线下走,现在局面才刚刚开始。

    来自支付宝钱包的数据显示,2014年春节期间,支付宝移动支付超1亿多笔,占支付宝支付比例过半,春节7天发放新年红包2亿元。2013年底,支付宝实名制用户已近3亿,发生移动支付超27.8亿笔合计900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移动支付公司。而微信支付也扩展到(精选商品)、小额支付(电影票和嘀嘀打车)、个人收款(AA收款)等多个功能。

    2013年,各大传统银行也紧锣密鼓地推出了手机银行业务,同时联合银联、运营商大力推行基于银联移动支付平台的NFC手机支付业务。

    “其实,银行移动支付的规模也很大,有个别银行的手机银行在行内转账业务一年就可以做到几千亿,但是很少算成移动支付,一般都放入个人增值服务。”前述不愿具名人士表示。

    东兴证券认为,移动支付有望加速崛起,在移动端的各项应用中率先普及,未来三年将是国内移动支付市场高速增长的阶段,年均复合增速将超过50%。

    业内称银行会加大移动支付投入/

    业内人士认为,互联网理财对银行移动支付形成的最大的挑战就是对于潜在客户的争夺,原因之一即在于互联网理财客户与移动支付使用客户的契合度较高。

    日前,百度理财公布了一组购买“百度理财B”和“百赚”用户的数据。数据显示,理财用户中市级人数比非市级人数更多,主要分布年龄层为20~30岁区间,“80后”、“90后”成为购买主力。

    守得理财创始人胡顺中昨日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从目前他了解情况看,由于互联网理财门槛相对来说较低,适合一些资金量比较少的年轻人士。“这些人接触互联网时间长,对新鲜事物也很感兴趣。类似于余额宝等理财都可以通过下载手机版支付宝钱包完成,这些人群在下载钱包后通过手机进行支付、转账等,所以很容易成为移动支付的潜在客户。”

    上述业内人士也表示,中国移动支付的客户主要从最精英的知识分子开始扩散,其中包括大量的互联网用户,与互联网推广力度大、传播广、传播时间短等自身特点密不可分。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移动支付就是传统银行最重要的业务之一,银行具备客户、资金优势,目前在移动和网络金融方面做得比较有限,但是,银行如何发挥和利用好传统优势满足客户的诉求,迅速推出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还具有一定的挑战。

    李晓枫也表示,移动支付才刚刚开局,银行业现在所处环境比较开放,先保住线下传统优势,然后再将线上和手机银行进行整合,在移动支付领域也会慢慢做大。

    某银行电子银行部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很多银行客虽然在银行办理业务很久,但仍然以传统业务为主,就连手机银行开通都还需要银行大力度推广,银行在互联网理财逐渐兴起的同时扩展移动支付确实有一定压力,但银行的优势是风控措施很好,也会有很多忠实客户。

    上述业内人士认为,银行未来会加大投入移动支付业务,主要包括三个原因。第一,银行自身发展的需求,服务的延伸;第二,移动支付与线下的网点柜台互补;第三,移动支付有一定成本优势,效率可以提升。“对银行而言,要积极学习先将技术和理念用到业务上,网络端对端服务的模式需要真正消化吸收,根据端对端、一点接入、一对多的能力重构之前的业务体系。”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遗产税能否起作用取决于合理避税之路是否通畅

    下一篇

    新一代互联网投资产品或成监管重点 业内称是利好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