镉超标大米不需要权力背书,我们的大米究竟怎么了?即便从社会稳定计议,这个问题也需要一个无欺历史的真相。
◎邓海建
回顾毒大米事件,三番两次看似卷土重来,皆因真相一直在“躲猫猫”。今年2月27日,《南方日报》曾报道过湖南重金属镉超标大米流入广东市场之事,然而,深粮集团表示问题大米已封存,未流入市场。毒大米事件爆发近一个月时,据说湖南方面业已成立调查组,但调查结果却迟迟未曾揭开盖头。同样羞答答的,是广州食药监管部门对抽检结果的“讨价还价式”公布,令新华社也忍不住发文称,“官方对于产品流向及查获数量则仍未公开”,同时援引广州市民的话说,“真话只说一半,就等于是假话。”
面对挂羊头卖的老鼠肉,你可以选择牛肉;面对罂粟壳熬制的艳丽火锅,你可以选择清汤寡水……问题是,你不能让南方人不吃米饭、不吃米制品。卫生部的资料显示,大米是我国居民膳食镉的主要来源,控制大米镉含量几乎能控制我国居民二分之一的镉膳食暴露。与之对应的,是广州食药部门公布的抽检数据:抽检18批次,其中10批次合格,合格率为55.56%,不合格的8批次原因都是镉含量超标。近半大米是山寨货,且都是装进肠胃的食物,真相可以如此暧昧游移吗?
毒大米,只有追根溯源,方能令人心安。不然,若是为国企讳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基本法制构架情何以堪?有几个问题,令人百思难解:一者,市场监管部门,平日连不合格的玩具车、名牌衣服都能公布到具体厂址,甚至连苹果手机、麦当劳餐饮等都能连篇累牍“轰炸”,怎么对数量庞大、影响更广的大米,偏偏要“不便”地网开一面?二者,早公开,起码有助于消费者甄别优劣,不再让那些已经被检测出有问题的“镉大米”继续端上餐桌,都说食品安全人命关天,大米又是南方人每日必需的基础食物,半拉子公开,是不是等于告诉公众——你吃的大米是超标还是不超标的,只能自求多福?
毒大米事件上的真相,指向两个层面:一是市面上流通的大米,究竟有哪些是镉超标的、出自哪些企业、来自哪些地方、长期食用有何危害?二是这些高比例超标的大米,不仅指向南方大米市场的安全性,更指向原产地的安全性——重金属超标,可能是水源的问题,也可能是土壤的问题,或者是品种本身的先天缺陷。无论哪种问题,都容不得以遮羞的姿态敷衍塞责。
有几个事实,不能不提:一者,早在2010年,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的潘根兴教授就表示,包括湖南在内土壤重金属超标已是普遍现象。二者,湖南省农业厅在去年的全省耕地质量管理会议上也曾披露,目前湖南省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总体呈现出从轻度污染向重度复合型污染发展、从局部污染向区域污染发展、从城市郊区向广大农村发展的趋势,全省受到镉、砷、锌、铜、铅等重金属污染越来越重。三者,九三学社中央在2013年全国“两会”上提交的关于绿色农业的提案中透露,全国耕地重金属污染面积在16%以上,其中在大城市、工矿区周边情况相当严重。那么,一旦污染治理不如人意,“有色金属之乡”又身兼“稻米之乡”,难道不足以给人忧虑的联想?
国家食药监局规划财务司负责人王小岩近日表示,“目前中国食品安全领域,违法犯罪问题十分突出”,“要让那些为了谋财不惜害命的人倾家荡产、人头落地”。这话说到民众的心坎上。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但如果食品安全的真相都要遮遮掩掩,还谈什么究责后的“人头落地”?镉超标大米不需要权力背书,我们的大米究竟怎么了?即便从社会稳定计议,这个问题也需要一个无欺历史的真相。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