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有个问题很自然地摆在运营商面前,那就是如何应对微信等OTT业务对传统通信业务带来的冲击。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赵春燕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赵春燕 发自北京
在微信已经开始明显冲击运营商传统通信业务之时,微信是否收费话题延伸到了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昨日(4月8日)下午,腾讯总裁刘炽平再度重申,微信作为基础服务不会向用户额外收费。
不过,有个问题很自然地摆在运营商面前,那就是如何应对微信等OTT业务对传统通信业务带来的冲击。
日前,中国移动已经低调上线飞信公众平台,有消息称其下一步将凭借号码资源优势,逐步实现全网用户默认开通飞信业务。而在此前,中国电信亦被传出将于近期推出“翼信”产品,意图借预装和网络优势,对微信展开反击。
不过,截至昨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尚未从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官方获悉此类举措的确切回应。
中国移动上线飞信公众平台/
在三大运营商2012年年度业绩发布之后,易观国际高级分析师闫小佳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对运营商来讲,利润最高的语音短彩业务目前正在受到互联网替代业务的冲击,这种冲击主要来自于微信等OTT业务。
在意识到面临微信等OTT业务对传统电信业务的巨大冲击之后,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已经行动起来了。
公开信息显示,中国移动已经低调上线了飞信公众平台,中国移动推出的功能是,飞信用户或移动手机用户可直接登录飞信公众平台,进入后发现,自动回复、群发消息等功能与微信很接近。消息称,中国移动将在未来依靠号码优势,实现全网用户默认开通飞信,这样将迅速提升用户量。且此次中国移动推出的飞信公众平台是希望改变飞信过去“能免费互发短信的”的单一形象。
据悉,中国移动于2007年6月推出无线即时通信工具飞信,至2010年时,飞信已成为中国移动旗下用户规模最大的互联网产品,注册用户数量增长到2亿。在此后的几年内,中国移动对飞信进行了多次升级。
不过,昨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针对中国移动集团新闻中心的采访中尚未得到针对飞信公众平台上线的相关信息和回应。
传中国电信推“杀手”级产品/
在中国移动之后,中国电信日前亦被传出计划于近期推出“翼信”产品,意图借预装和网络优势,对微信展开“杀手”反击的消息。相关报道称,中国电信正在开发的 “翼信”Android测试版,注册过程快捷流畅,去掉了微信的朋友圈、摇一摇、漂流瓶等辅助功能,更加强调沟通体验。用户可群组聊天,支持发送信息、图片、语音和视频功能。上述报道同时引述中国电信内部人员消息称,作为“杀手”级反击产品,中国电信集团正在研究对翼信推出“免流量”计划。
不过,中国电信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对于推出“翼信”产品的消息给予了否认。在其发给记者的书面回复中,中国电信称,截至目前,中国电信没有对外发布“翼信”产品,但对外发布有“翼聊”产品。据悉,翼聊是中国电信于2011年推出的多媒体聊天软件。
针对中国电信是否会像传闻中的中国移动重构飞信一样去“重构”翼聊产品来应对微信带来的冲击,中国电信相关人士表示,暂时无法回答此项问题。
运营商应满足不同人群的诉求/
业内人士认为,作为运营商利润主力的语音短彩业务逐步被微信等OTT业务替代,运营商最有价值的就是所谓的流量,流量变成了一个通道,这也是运营商为什么会被管道化、空心化的原因。
“这个确实是现实的一个考验,看似流量增长了很多,运营商也貌似赚到了钱,但是一增一减一正一负的抵消,运营商反而吃亏了。”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的易观国际分析师闫小佳称,“流量业务这一块增加的收入不足以弥补传统业务下降带来的损失。”
以上观点也几乎成了运营商为什么会推出类似于飞信、翼聊等增值业务的原因。传说中的中国移动重构飞信、中国电信推出“翼信”还有中国联通已有的“沃友”,在闫小佳看来,运营商不具备做增值业务的基因,应该借力使力——国外运营商的增值业务是运营商拿自己及客户的资源去整合其他内容服务商和互联网巨头的内容,比如中国移动的无线音乐等是把互联网公司的内容拿来使用自己的通道,“但是最核心的知识产权不属于运营商自己,所以从目前来看几大运营商的增值业务做得并不成功。”
闫小佳认为,运营商的增值业务是 “逆市场规律而为的方式”,“它只能延缓运营商被管道化的过程中的一个进程。”“运营商应该去做的是怎样去适应高中低端不同的人群对流量的一种诉求,而不是自己既建网络还和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公司去拼这个微信,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讲这不是一条好的出路。”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