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在短短3年内,以各种形式的医保覆盖了95%以上的人口,已建起一张全世界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安全网。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彭斐 杨芮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彭斐 杨芮 发自北京
“医改有没有进展,要看在什么方面,不能简单地下结论。”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刘国恩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他在采访中说,医改前,只有不到50%的人有医疗保险;到2011年底,超过95%的中国公民有医保,“这个是有目共睹的”。
刘国恩还身兼数职,他也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医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医改”被称作一个世界性难题,我国新医改第一阶段试点期,于2011年底结束。
刘国恩说,在经历3年的试点后,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确实取得了一定成绩。
事实上,我国政府在短短3年内,以各种形式的医保覆盖了95%以上的人口,已建起一张全世界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安全网。
参保12.95亿人 补助标准大幅提高
12月16日,国务院医改办公室主任孙志刚表示,截至目前,我国参保人数增加到12.95亿人。
具体数据显示,目前城镇职工医保、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等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了95%以上的城乡居民,与2008年相比增加1.62亿人。
据孙志刚介绍,目前新农合参保人数达到8.32亿人,增加1700万人;城镇居民医保全面推开,参保人数达到2.16亿人;职工医保参保人数达到2.47亿人。
“中国有13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几年的时间内,政府就可以以各种形式的医保覆盖90%以上的人口,这着实让人印象深刻。”WHO总干事陈冯富珍说。
11月2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在一次会议上指出,此次医改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目前已覆盖了95%以上的人口,“此次医改基本成功”。
“从无保险到国家帮助个人建立基本医疗保险账户,这项工作并无实质性障碍。”刘国恩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称,国家公共财政的投入,是基本医疗制度建立的重要措施。
除了覆盖面有所扩大,我国基本医疗保障政府补助标准也由2009年的80元提高到今年的200元,保障水平大幅提升。
“十二五”新规划:寻求重点突破
回顾第一期医改,刘国恩认为,成效最显著的是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其间的医改重点主要在扩大医保覆盖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关于“十二五”阶段的新医改,中央正在重点部署。
11月29日,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全体会议召开,刘国恩以医保为例解释说:“要从之前3年的扩面,逐步转入医保服务质量的提高,包括三大医疗保险如何更好地衔接,异地就医、异地结算等。”
“从扩面到服务保险,这是一个实质性的提升。”刘国恩说,医改接下来的关键任务在于,如何更好实现这一目标,使百姓不仅有名义上的医疗保险,还要得到实质上的医疗保障。
“中国的新医改之路,应该是在全民医保的前提下,结合市场化优质服务的一种良性公共服务资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天则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冯兴元表示。
新医改将释放巨大内需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于上述国务院会议上表示,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改革难点问题将集中显现、体制性矛盾将集中暴露,工作难度加大。
对于正在进行的新医改,中央之前表达了深入推进的决心。11月16日,《求是》杂志刊发李克强署名文章 《不断深化医改 推动建立符合国情惠及全民的医药卫生体制》。
李克强在文中表示,“开弓没有回头箭”,必须上下一心、开拓进取、只争朝夕,坚定不移地把这项重大改革实施好,走出探索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中国式解决办法的路子。
文章表示,深入推进医改,要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做到“广覆盖、可持续”。
文章指出,要在近年来多次提高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的基础上,继续减轻个人就医费用负担。
2009年以来的新医改获得的政府投入不是小数。中央财政2009~2011年共新增医改资金3318亿元,将来要在全国范围内把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70%左右,保证最高支付限额超5万元。
东北证券研究所分析报告称,国家对于基本医保的投入将继续加大,人民群众医疗需求的潜力将进一步被激发,我国医疗产业的整体规模有望持续增加。
“医改在扩大内需方面作用很明显。”刘国恩认为,根据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定的基调,中国启动内需变得异常关键。
刘国恩称,日常生活中,除去最大开支如住房、汽车等,这涉及人群相对有限,医疗则覆盖全部中国居民。
“每个人放一部分钱到医疗保险中,每个人所出份额虽不大,但对生活健康有了保障。每个人原本都要储备的医疗资金获得释放,投入正常消费之中。”刘国恩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
医改路径
釜底抽薪废除“以药养医”是当务之急
每经记者 彭斐 发自北京
门诊挂号4元、手术费400元,相比于普通感冒上百元的治疗费,甚至上千元的器械检查费用,这些数字低得有些不可思议。
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揭示的医院从患者身上收取的利差令人咋舌。一支出厂价格为6毛钱的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患者在医院却要花费20倍的价格购买。
事实上,诊疗费与药品价格的倒挂早已引发医学界的不满。即使在被称为“新医改攻坚年”的2011年,这一怪象也未改变。
“以药养医”阻碍医改进程
对于中国公立医院的这一怪现状,卫生部前副部长殷大奎表示,医院医疗服务的价格和价值完全背离,已经很多年了,他也多次提出改革。
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医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国恩看来,这是价格管制带来的副作用。
12月16日,一位医改业界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关上了诊疗费的大门,但以药养医的大门却被打开,为医院“找平衡”。在服务费用上损失的,用药品和医疗器械的高费用找补回来。
央视在上述报道中披露,销售公司负责人称,每支注射液以4元的价格卖给医药代表后,后者则以中标价11元卖给医院。
报道称,这7元差额中的九成,作为医院和医生的回扣,其中,开药医生的回扣所占比例最高,占了四成。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表示,在经过2010年“药价虚高”的洗礼之后,新医改似乎把降低药价当作重点来抓。
2011年3月28日,发改委决定降低162种药品、近1300个剂型规格的最高零售价,这也是自1997年以来国家对药品价格进行的第27次调整。
在郭凡礼看来,药价的降低只是表面现象,要想取得新医改真正的成功,废除“以药养医”体制才是当务之急。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兼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孙志刚11月21日表示,破除“以药养医”首先在于政府自身的改革。
孙志刚的此番表态,被认为是新医改逼近公立医院补偿机制这一核心问题的信号。
“公立医院改革迟迟不能推行,与现行医药体制有关。而已经实行多年的‘以药养医’体制,则是公立医院改革遭遇寒流最根本的原因。”上述医改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直言。
医改需引入良性市场机制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作为国务院医改小组咨询专家委员会成员,刘国恩与发改委多次讨论医疗服务费的问题。
“发改委也为难,从解决百姓看病贵的角度、从社会公益角度,挂号费用还怎么能调高?从顺应民意的角度,应该降低才是。”他指出。
“在我国,医生的诊疗金由政府定价,便宜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种价格管制带来了反效果,一是服务质量降低;二是过度医疗,以药养医。”北京大学中国新医改课题组组长顾昕说。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震表示:“医改的核心还是要解决激励的问题,使医生的目标和居民健康的目标相一致,不能依靠取消医生的收入这一办法。”
这种医生与患者之间新的 “契约”关系建立的前提,就是引入良性的市场机制,这样医患关系才有可能从“患者的病患越大,医生越受益”向“病人越健康,住院次数越少,医生的收益越多”的双赢局面转变。
据有关医学杂志报道,我国公立医院的收入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政府直接投入占7.34%,医疗收入占49.5%,药品收入占41.6%,其他占1.6%。
上述报道中称,政府直接投入占比偏少,药品收入占比偏高,是当前公立医院趋利性强、患者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国家取消药品加成制度后,公立医院收入减少和正常运转经费短缺的矛盾将会更加尖锐。
三年医改中,政府投入已有快速增长。据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透露的数据,三年新医改中,截至2011年6月,各级财政实际下达医改资金11342亿元,远超2009年刚启动时测算的8500亿元。
然而,对医疗体制的滞后,刘国恩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医疗业仍然是在走计划经济的路子。
他指出,资源配置非常不均衡,大量医疗资源流向大城市,而大城市又流向北京。医疗改革需要做的是让集中的医疗资源分散下去,下沉到小城市、乡村。
医改试点
公立医院改革明年起将全面推进
每经记者 彭斐 杨芮 发自北京
医改已进入深水区,触及的深层次矛盾越来越多,难度也越来越大。
相关统计显示,三年新医改中,截至2011年6月,各级财政实际下达医改资金11342亿元,较2009年刚启动时测算的8500亿元大幅提升。
“2012年起,公立医院改革将由局部试点转向全面推进。”11月29日,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全体会议对制定医改“十二五”规划等问题作出部署。
现状:公立医院改革是难点
根据卫生部12月1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11年10月底,我国共有公立医院13676家,占医院总数21415的63.86%。
事实上,目前公立医院占我国医疗资源总量的85%以上,公立医院是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
目前,公立医院床位数占全国医院床位总数的89%,门诊诊疗人次数、出院人数均占总数的92%。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11月16日在《求是》杂志发表的署名文章中称,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中有许多问题反映在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的成果也要通过公立医院改革来巩固。
在2009年新医改确定的5项重点改革内容中,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被放在了最后一个环节。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指出,之所以放在最后才推行,是因为公立医院改革是新医改中最庞杂、最复杂的一环。
然而,作为3年新医改的压轴之年,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的进展相对缓慢,“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这样形容。
前述医改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公立医院改革不到位,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不明显缓解,医改的成效、政府的投入、群众的实惠、社会的评价都会大打折扣。而一旦国家对公立医院改革确定了方向,将会极大地推进整个医改的进程。
专家:多元办医将形成内外合力
早在今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中就明确指出,今年的公立医院改革将首先以县医院为重点,为公立大医院的改革提供经验。
“中国的县级医院服务了9亿人口,国家即将启动大规模县级医院综合改革。”卫生部长陈竺认为,取消“以药补医”从县级医院开始比较现实。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天则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冯兴元表示,中国的新医改之路,应该是在全民医保的前提下,结合市场化优质服务的一种良性公共服务资源。
李克强指出,加快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形成公立医院改革的外在推力。要在试点的基础上加快公立医院改革步伐,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形成多元办医格局。
11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题为《英国的全科医生制度与中国的改革》的研讨会上指出,只有在坚持医疗服务公益性的前提下,放开社会资本市场的准入门槛,才能破除现实中的改革瓶颈。
据卫生部数据,截至2011年10月底,全国民营医院数量为7739个,较2010年同期的6995个增加1144所,增加幅度达17.35%。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