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网11月28日报道(每经记者黄志伟发自成都)新医改已经推进了将近两年,然而,公立医院究竟怎么改、改什么仍然还是公立医院院长们讨论的热点话题。11月27日在第四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石应康表示“我认为公立医院改革就是一个整合,基层医院把公共卫生和小伤小病解决好,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把常见病、多发病做好,大医院集中去做疑难危重复杂,这需要政府主导”。
试点医院改革缓慢
新医改方案中,对于公立医院的体制改革,提出了要“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等四个分开,而这被业内人士认为是中国新医改成功与否的关键。
“作为一个试点医院,我们只能说,凡是医院自己做的事儿我们都做了,凡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情我们都无法做。”昆明市人民医院院长杨湛表示。
杨湛介绍说,作为试点医院,昆明市人民医院积极推行了电子病历、注册医师的多点执业等改革措施,但是政府方面体制改革并未有更多的政策出台。
此外,在电子病历、注册医师多点执业等改革措施的推行上,也存在一些制度障碍。以多点执业为例,新医改提出要允许注册医师多点执业,但是,宣传上就被理解为公立医院向民营医院输送资源赚钱。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石应康表示,医疗卫生人员在改革中缺位也是公立医院改革问题之一。医务人员是医疗卫生的主体,但是目前改革主力军是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公共卫生学家,推行的改革政策很难得到专业人士的衷心拥护,这需要很大的改变。
为解决看病难的问题,新医改还表示要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不过,杨湛表示,在建设过程出现的一些现象引人担忧。
根据对100多个项目的调查,杨湛还发现,对于县乡医院标准化建设,不少基层政府组织把它当成了政绩工程,而不是当成解决老百姓看病久、难、贵的环节,很少考虑节约性的问题。因此未来三年在看到中国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大范围改造的灿烂前景的同时,必须担心的是谁来为这个灿烂前景买单。
市场化与公益性之间存两难
在国务院去年颁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等一系列提法被认为是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的一锤定音。然而,在中国医院院长的年会上,记者发现,如何保持公益性同样也在困扰着不少院长。
新医改政策提出要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然而引进社会资本之后如何保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院长们表达了不一样的看法。
甘肃省人民医院院长郭天康表示,公益性和医院的市场化运作,究其本质而言是对立的。改革开放初期,对企业经济等等方面都是市场化运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医疗卫生,特别是对于公益性的事业,他认为有很大的局限性。
杨湛表示,一方面期盼社会资本投入公立医院、医疗机构改革,一方面抑制他们盈利,这是不现实。很多民营资本现在在积极入股,但是进行股份制改造都附带一定的条件,比如说药品、耗材的供应等等。社会资本进入到公立医疗机构要有一个度。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石应康表示,市场化应该成为公立医院的运营机制,而不是医院的市场化。
不过,解放军181医院院长向月应表示,不少私立医院也有一定的公益性,关键还是要树立价值观与理念的问题,一定要确立医疗就是为病人服务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