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猪肉连涨四周 菜价是去年的1.5倍

    2009-12-15 04:26
    每经记者  何珺  发自北京

            “涨声一片”是近期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切身体会,现在,这一生活体验有了统计数据的支撑。

            “11月的蔬菜涨价实属罕见,同比涨幅甚至可用  ‘前所未有’来形容。”北京市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发地市场统计部负责人刘通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进入12月以来,尽管菜价同比增长值已开始缩小,但目前的菜价仍接近去年的1.5倍,且今年全年菜价都明显高于去年。与此同时,猪肉价格也已连续4周上涨。专家提出,应关注农产品涨价带来的明显跟风效应,警惕可能发生的全面物价上涨。

            值得注意的是,受冷空气影响,近期甘肃等6省或将迎来一轮大雪或暴雪天气。12月13日,农业部已要求各地迅速部署强降雪防御工作。

    菜价是去年的1.5倍

            最先发布涨价信息的是北京新发地市场11月的监测数据,46种蔬菜无一降价,1个月内上涨36.31%,同比上涨63.57%。紧接着,商务部8日在其网站发布消息称,11月30日至12月6日,中国57种主要食用农产品中,价格周环比上涨的占七成半以上。14日,统计局发布的12月上旬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再次验证了价格上涨趋势未变。

            刘通解释说,菜价出现异常的主因是11月的两次强降雪。对于媒体所称“农民没赚到钱”的说法,刘通澄清道:“事实上‘涨的价’并没有都进入流通环节。比如去年从农民手中收辣椒是2.5元/斤,现在不到7元/斤,农民不卖。涨价了,农民还是有实惠的。”

            14日,发改委列出的一系列数据也表明,近3年来成品粮涨价幅度小于原粮收购价涨幅,农民确实享受到了粮价上涨带来的实惠。如2007年、2008年和2009年1月~11月,小麦收购价格分别上涨8.1%、8.2%和12%;同期面粉零售价格分别上涨5.9%、6.5%和3.3%等。这意味着,加工等中间环节加价不仅没有增加,而是减少了。此外,涨价声里也不排除“空穴来风”的情况。刘通告诉记者,前期的辣椒涨价实属恢复性上涨。事实证明,种辣椒的农民并未等来期待中甲流炒作带来的“大单子”。

    猪肉价连涨4周

            涨价的还不止蔬菜,猪肉也是“涨声一片”,但涨幅不及去年。

            以上述北京新发地市场为例,11月份累计上市的白条猪为59230头,比去年同期增长27.69%。上市量的大增并没有带来价格下行,11月份,白条猪批发价由月初的6.75元/斤涨到月末的7.30元/斤,涨幅为8.15%。另据商务部市场运行司监测,11月以来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白条肉出厂价格也连续4周小幅上涨,11月26日~12月2日周平均价格为每公斤15.9元,比11月初上涨3.38%。“可能和经济复苏有关,人们更舍得花钱了。”刘通表示,12月以来,白条猪的上市量是去年同期的1.5倍,但是价格依然在涨,可见需求的增加大大超过了供给。

            供给和价格的同时增长并不算反常。刘通解释道,这是因为11月是猪肉消费由淡季转为旺季的月份。事实上,上市量充足抑制了价格上涨,导致与去年同期10.71%的环比增幅相比,今年8.15%的涨幅反而缩小了2.56个百分点。

            发改委分析,当前生猪价格止跌回升,主要受天气转冷后消费需求逐渐增加影响。随着冬至前后南方居民腌制腊肉需求以及元旦、春节临近节日消费需求的增加,后期猪肉价格还可能出现持续小幅上涨。但能繁母猪存栏量仍偏高,春节过后,生猪价格可能再次回落,建议养殖户继续调整养殖结构。

    专家:警惕农产品涨价

            关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和通货膨胀的关系,今年来争论无数。发改委认为,由近期的涨价断言明年会出现明显通胀依据不足。理由之一是,在总需求相对不足的情况下,特别是某些行业存在较严重的产能过剩情况下,单纯的货币供应快速增加引发实体经济通胀的可能性较小。

            但也有专家提出不同的声音。“无论通胀是否会来,过多的流动性带来的泡沫让人警惕。”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认为,所谓大雪效应、甲流概念等都只是触发因素,农产品涨价最核心的原因是近1年来过分宽松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他表示,石油价格、水价、电价等轮番涨价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也必然上升。同时,农产品涨价有明显的跟风效应,容易带来餐饮业、服务业的涨价,从而发生全面的物价上涨。

            “假如今年其他农产品价格都大幅上涨,而主粮价格被国储粮压低,明年农民可能弃种或少种小麦与大米等,这不仅会引发供给短缺造成的粮价暴涨,还可能引发粮食安全问题。”郑风田认为,因此倘若粮价上涨,国储粮也不会明显打压。但如此农产品全线上涨势头就可能更猛。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上一篇

    要成为汽车强国需加强五方面的工作

    下一篇

    叶檀:主权债务危机 是有意为之的短期欧元阻击战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