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压垮昨日股市的4大利空

    2009-06-13 02:15
    每经记者  曾子建

            昨日大盘突然杀跌,令人有些措手不及。特别是下午1点30分之后的猛烈下挫,让上午还在继续看多的人迅速加入到做空队伍之中。那么,究竟有哪些因素,导演了昨日突如其来的恐慌?

    因素一

    基本面存在不确定性

            在本轮行情中,宏观经济层面已经难以对连续上涨的股市做出合理的解释。惟一能够令人信服的说法,那便是A股市场资金太过充裕,这种流动性可以从今年以来各月信贷数据得以体现。最新公布的5月新增贷款高达6645亿元,显示出这种充裕的流动性依然存在。但是,流动性泛滥真的会一直这样持续下去吗?昨日,就已经有专家预计,未来这种资金供应充足的局面可能出现变化,信贷很可能出现收缩。一旦货币政策出现改变,或许支撑大盘上扬的重要脊梁将会不复存在。

            昨日还有一个不太好的消息。一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给人的感觉都是逐渐恢复,但11日海关总署公布的进出口数据显示,我国5月进出口降幅还在扩大。5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为1641.2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5.9%。其中,出口887.58亿美元,下降26.4%;进口753.69亿美元,下降25.2%。进出口同比降幅比4月扩大3.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同比降幅扩大3.81个百分点,进口同比降幅扩大2.15个百分点。分析人士认为,进出口同比降幅的加深显示我国外需困境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昨日上午,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全球经济2010年复苏的可能性很小,中国经济仍面临诸多挑战。

    因素二

    传中国建筑抢下IPO开闸首单

            本来,IPO在6月开闸这件事,一直在市场的预期之中。然而,昨日午间,市场却传出了中国建筑有望获得IPO发行批文的传言,甚至称中国建筑将于明日刊登招股说明书。如果传言属实,那么可能将给市场带来较大的冲击。

            去年IPO暂停以来,究竟哪家公司将成为开闸后的首家公司,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此前,之所以市场能够持续走好,因为很多人都相信,管理层会考虑市场的承受力,可能先上一些盘子不大的公司,如光大证券,或者先从中小板启动。然而,昨日证监会有关人士表示,主板IPO将先于创业板开闸。这似乎又印证了中国建筑IPO的传言。一旦中国建筑率先发行,市场预期其融资规模可能达到400亿~700亿元,如此大规模的融资,显然对市场的承接力造成巨大压力。

            不过,昨日下午,有报道称,中国建筑董事会办公室相关人士明确否认已经获得批文一说,并表示没有听说与批文有关的任何消息。中国建筑相关的中介机构也称消息不实。

    因素三

    大小非日均减持量创新高

            大小非,现在来看说白了就是和普通投资者没有太大区别。股价越涨越高,他们套现的动力也就越大。大小非一旦疯狂减持,必然对市场带来不小的压力。

            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最新数据显示,5月沪深两市股改限售解禁股份共被减持10.54亿股,较4月增加0.38亿股,特别是日均减持量达0.59亿股,创一年以来的新高。在5月被减持的所有股改限售解禁股份中,持有限售股数量占比大于等于5%的  “大非”共减持4.85亿股,较4月增加0.74亿股;而持有限售股数量占比小于5%的“小非”共减持5.69亿股,较4月下降0.36亿股。数据显示,5月“大小非”减持数量占当月成交量的比重由4月的0.21%上升至0.28%,也说明“大小非”减持有所加剧。

    因素四

    内在做多力量转弱

            上述三个因素,大多来自外在。真正源于市场自身的内在做多力量,也在本周显得有些逐渐疲软。俗话说“再而衰,三而竭”,一旦多方持续无法强势起来,多翻空在所难免。

            首先,从本周的成交量来看,与上周相比明显回落。上周,沪市日均成交量都保持在1500亿元以上,上周四更是高达1831.6亿元。但是,本周5个交易日,没有一天的沪市交易量超过1500亿元,昨日更是萎缩到了1263.7亿元。这已经充分表明,做多者一方面可能反手卖票,而卖票之后,可能开始保持观望,不再参与交易。

            其次,从个股的上涨力量来看,也有所减弱。统计显示,沪深两市本周周涨幅超过10%的个股仅有81只,超过20%的只有9只。而上周周涨幅超过10%的多达177只,超过20%的有31只。从下跌的个股来看,本周周跌幅在5%以上的个股多达288只,而上周只有54只。也就是说,本周以来,市场持续赚钱的效应已经明显减弱,而越来越多的个股可能让投资者亏钱。这种现象,已经很明显地表明了市场强弱格局的转换,也是昨日市场下跌的重要因素。



    媒体转载、摘编本报所刊作品时,请注明来源于《每日经济新闻》及作者姓名。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13899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上一篇

    海外一周大事(6月6日)

    下一篇

    全球重要市场数据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