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万家企业,如何重塑“空中疆域”?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7749572低空经济,正在迎来重磅政策加码。近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点名将低空经济等代表新质生产力的新兴行业纳入其中,进一步打通低空经济企业的“成...
1.47万家企业,如何重塑“空中疆域”?
为帮助各地找准“空中坐标”,每日经济新闻·每经智库、城市进化论和火石创造将于近日联合发布《城市低空经济“链接力”指数(2025)》,对全国近300座城市低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的综合评价,形成低空经济“链接力”指数50城及企业聚集度、资本活跃度、创新聚集度和环境友好度四大细分指数50城的评价结果。
关键“一横”,挑起中西部“两个圈”
渝厦高铁重庆东至黔江段通车,渝东南不通高铁的历史被彻底改写,长沙至重庆也无需再绕行,长株潭都市圈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心城市得以直联。当中西部的时空距离不断拉近,更多想象空间也被打开。
高校专业十年变迁, 大“换血”时代来了
专业调整与产业发展、宏观经济的互动轨迹“AI+机器人的时代,站在激动人心又充满不确定性的技术爆发点前,如果大家想投身具身智能行业,我结合自身经历给出一些小建议。”这两天,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给高考生的报考建议火了,有关...
高校专业十年变迁, 大“换血”时代来了
高校专业发展的“小逻辑”,必须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眼下,各地即将进入高考志愿填报阶段,我们回溯过去十年高校专业变迁,试图呈现专业调整与产业发展、宏观经济的互动轨迹。这场前所未有的“大洗牌”,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连“苏超”,也想复制“苏超”
2025年,“文化”“旅游”“文旅”成为各级地方政府工作的“高亮”重点。有研报显示,今年中国文化旅游综合体行业规模预计突破1.5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5%以上,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文旅市场之一。一边是被广泛看好的、爆款频出的文旅消...
连“苏超”,也想复制“苏超”
近日,江苏省篮球运动协会正式发布《2025年江苏省城市篮球男子超级联赛竞赛规程》,宣告这项被称作“苏BA”的篮球赛将在9月举行,并开始组队报名。换句话说,不仅外省想复制“苏超”,“苏超”也想复制自己。曾几何时,江苏还被认为是“流量后进生”,此番“出圈”又给其他省份带来哪些启示?
“抢占”低空,成都正在“重仓”场景
6月19日,作为2025“投资成都”全球招商大会的系列活动之一,低空经济产业应用场景对接会在彭州“天空之眼·国家级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举行,发布“投资机会+应用场景”合作清单,其中包括9600万政策补贴,30亿元产业基金矩阵等支持政策。
西南交通大学张建平:低空经济不缺“产业”和“场景”,但缺“中间环节”
“未来低空经济要热起来,首先大量的低空飞行器要先飞起来。我们未来面临的将是一个大流量、强耦合、高时变的飞行环境,传统的‘靠人管‘的这种模式将难以为继,亟待建立数字化、自主化、协同式的低空交通智能管控服务保障体系。”6月19日,2025...
谁在为成都“代言”?
上个月成功发射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后,国星宇航董事长陆川现身今天(6月18日)举行的2025“投资成都”全球招商大会。他对外宣布,“星算”计划全球总部将落地成都,并落地研发中心、制造中心和运营中心。在全球太空AI领域的新一轮“竞逐”中...
谁在为成都“代言”?
招商界有句老话,“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产业”。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际、在上下半程切换之时,成都全力出击,自然被外界视为这座中国西部城市意在奋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在这场面向全球企业广发“英雄帖”的招商大会上,企业家们纷纷“反客为主”,有的为成都“代言”“贴标签”,有的还与院士、商协会代表联合发出“投资成都倡议”,细数“产业机遇”“生态营造”“枢纽势能”等特色优势,力邀更多朋友“加盟”。
机器人遇见城里人背后,成都在做什么“试验”?
眼下,成都正试图通过一场真实场景“试验”,验证“人”与“人”的交互,助力企业们更快更好地迭代机器人技术,“跑出”真正能干活的机器人产品。
长三角,这次不再“散装”
“世界级的产业集群肯定不是哪个地方单打独斗就能够建成的。”“抱团”冲击世界级大飞机产业集群,对于长三角又意味着什么?
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李文新:加强校企合作,贯通AI人才培养全链条
对于“人工智能强化学习可持续发展计划”,李文新认为,企业不仅有实训技术,也了解人才需求的方向,与高校一起打造课程更加有的放矢,有助于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和使用模式。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沈灏:AI正重塑制造业,需要挖掘更多“真实场景”
“举几个案例来说,(AI)可以把原来传统产业或二产做一些更替,面向煤炭、电力等传统场景去重塑一些新的功能。提供新的医疗诊断方式、教育培训模式,也包括智能电力系统、水环境及水污染治理系统等。”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沈灏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维度看,AI能提供大量的服务和赋能,要不断挖掘更多的“真实场景”。